赞“白说也说”
偶读《杂文月刊》,看到目录上有一个名为“白说也说”的栏目,不禁击节赞叹。这不仅是办刊人的一种追求,也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胸怀。我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就需要这种胸怀。
参政议政要讲效果,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的意见、建议是否被采纳。但这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以“说了也白说”为由,放弃参政议政的责任和权力,有违参政议政原本宗旨和深层含义。如果把是否被采纳作为衡量参政议政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会一切从对方的想法、意愿出发,从对方能否接受出发,使参政议政受到很大限制。参政议政的意见、建议不被采纳有多种情况,有的确实是你的意见、建议不正确;有的是你的意见、建议虽然正确,但缺乏可操作性,或过于超前,当前实施困难;也有的确实是对方没有认识到你的意见、建议的积极意义,或因落实困难而推诿,或因讳疾忌医而婉拒。特别是在当前党和政府领导部门执行力和公信力还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因此,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意见和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有的要执着坚持、不轻言放弃。这也许更有推进事业发展和民主进程的作用。
如果把是否被采纳作为衡量参政议政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会十分在意自己和对方的态度,就会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人讲参政议政要“理直气和”,这没有错,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与“理直气壮”对立起来。“理直气和”强调的是言说的态度,“理直气壮”讲的是“理直”与“气壮”的辩证关系。“直”是指正确,“理直”就是有道理,“气壮”就是有底气。因此,只有有道理,说话才有底气,才有说服人的力量,这和态度没有必然联系。人们常说“气壮如牛”,但牛通常是温和的。就态度而言,提意见是平和一点好,还是尖锐一点好,也要区别对待。有的时候、有的问题不妨尖锐一点、严厉一点,一味客客气气、轻描淡写,就会缺乏力度、高度和深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也就难逃“说了也白说”的命运。关键在于根据不同情况,把握好一个“度”。
如果把是否被采纳作为参政议政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容易因意见、建议不被采纳而悲观失望,进而陷入民主政治“虚无主义”的泥坑,丧失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虽然参政议政的目的是争取“说了不白说”,但是有时“说了也白说”又何妨?况且意见、建议不被采纳并不等于“白说”。只要我们提了、说了,就会留下印记,就会产生影响。李瑞环同志曾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说过:只要我们提出提案,就记录在案,就可以让历史来评说(大意)。我想,民主党派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参政议政有时可能没有直接、明确的结果,但它仍然会体现作为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爱国爱民的追求,蕴含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理想,这本身就具有政治意义和价值。作为党派成员,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政治责任和理想,为了促进民主进程,使社会更加美好,民主党派不应沉默,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民主党派也不能悲观失望、看破红尘,应该直面矛盾、勇于担当。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要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说了也白说”的现象,以“不说白不说”的积极心态,采取“白说也得说”的执着行动,去争取“说了不白说”的效果。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