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提高认识,坚持不忘初心。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之所以长期以来成为政协委员履职的薄弱环节,与政协委员对民主监督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都能像延安“窑洞对”中毛泽东和黄炎培那样对民主政治如此关注,坚持民主监督的初心,把它摆在关系到“人亡政息”生死攸关的高度来对待,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的状况。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改革深水期、矛盾凸显期、贪腐高发期,我们更要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弥补在民主监督认识上的短板,加快凝聚对民主监督的共识,大力促进民主监督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要推进制度建设,让民主监督纳入法制轨道。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对”所提出的人民民主和人民监督的设想之所以未能一以贯之,出现曲折和反复,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要按照监督本身的制度逻辑来制定民主监督的工作规程与程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建议在时机成熟时可通过国家立法程序制定有关民主监督的法律,将民主监督纳入法治轨道上运行,使监督和被监督双方的权益都能得到法律保障,这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
再次,要提高民主监督能力,创新方法。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的专门学习与培训,提高政协组织与广大委员民主监督的意识、素养和能力,特别是联系民众、了解民情、聚合民意的能力,真正反映人民监督的意愿;二是将民主监督职能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紧密结合,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中加强民主监督,在民主监督中体现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三是突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政治性,提高其自主性、主动性。要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政协特点和优势的民主监督课题,并在民主监督过程中采用协商民主的方式,以争取更好的监督效果;四是既要不断深化传统的民主监督形式,如提案、建议案、专题调研与座谈、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等;又要积极探索新的民主监督形式,如开展界别对口民主监督,将民主监督与有针对性的问题视察相结合,加强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如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互联网监督)的联系、配合、协同、互动和引导,拓展民主监督空间,完善监督体系,形成更为严密的监督网络;五是探索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专业化建设,如在政协内设置民主监督工作委员会,在界别内设置民主监督小组等,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六是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政情通报制度,保障政协委员的知情权,又要拓展政协组织与委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空间,增强其获取、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创新互联网+的形式,以便政协委员能够更好地履行民主监督的权力和义务。
最后,要加强民主文化修养,营造民主文化氛围。民主文化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主文化之“化”就是要将民主化为人的修行和涵养,化为社会的风气和氛围。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正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就加强民主监督对监督和被监督双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还突出了民主文化。此前,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格言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格言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政治文化,如抗战时期的统战文化、建国时期的协商民主文化等;要真正做到“容得下尖锐批评”,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政治雅量和气度等文化修养;要真正做到“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就要有做诤友、谏臣的勇气和担当的民主文化修养。这不仅要破除“左”的思想束缚,彻底清除极左路线残留的影响,继承和发扬像马寅初、梁漱溟那样不畏权威、敢讲真话的民主科学精神,还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民主文化成果和精神。只有具有高度的民主文化修养、自觉与自信,才能营造良好的民主文化氛围,才能有民主监督的内生动力、谦恭态度与自觉行动,才能不断推动民主监督的发展与创新。
(此文是应《人民政协报》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征文活动而撰写的论文,后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发表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题目稍做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