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软环境
政协协商民主的成效与软环境——政治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协委员履职是否能求真务实,敢讲真话。因为不能求真务实,不敢讲真话,协商就失去了意义。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市政协关于环保工作的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第一天就收到两份材料:一份是《2001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一份是江苏省调研组的调查报告。这两份材料都对被评为“全国环境模范城市”的苏州的环保工作充满了赞美之词。而实际调查下来,我们发现苏州还有不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些情况也与“全国环境模范城市”的称号不符,有弄虚作假之嫌。要不要如实地把这些严重尖锐的问题提出来,监督小组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议。有人认为对于那些过于尖锐、敏感的问题还是不提为好。如果我们自己揭短,会给来之不易的“全国环境模范城市”的称号抹黑,给政府工作添乱。但争议的结果还是主张讲真话的意见占了上风,使这次专项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就敢讲真话而言,政协要强于人大;在政协系统,从全国政协、省政协、市政协到县(区)政协,前者依次强于后者。究其原因,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氛围是其中的重要一条。实际上敢不敢讲真话的问题在政协委员履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明明是征求意见的会议、民主监督的会议,有些人发言必先讲成绩,然后才小心谨慎地提点意见。钟南山院士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就曾尖锐地指出:有些发言“10分钟的前8分钟是歌功颂德,对报告歌功颂德,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的没有时间了”。
照理说,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要讲真话。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中国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6日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号召大家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实际上,讲真话并不容易。因为真话往往是揭短露丑,不那么好听,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会冒犯某些领导的尊严,甚至会触到某些人的痛处。因而讲真话要冒风险,甚至要付出代价。“文革”动乱后,人们对长期极左路线的严重影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因此,要让委员讲真话,一方面要大力营造讲真话的软环境,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公开表态,“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另一方面要求政协委员要有责任意识和政治担当,正如俞正声同志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遵守章程、认真履职,坚持真理、勇于直言,拒绝冷漠和懈怠。”此外,还要有制度性保护措施。2010年《代表法修正案》中就明文规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协商民主也应有类似的法律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