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作证
历史是公证的,时间毫不留情地验证了一切,事实证明黄万里是正确的。
三门峡大坝于1960年9月基本建成,多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迅速减少。从1972年开始,黄河开始断流。20世纪90年代,黄河每年断流平均超过100天,1997年达222天。正如黄万里所预料的那样,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到两年,水库淤积十分严重,渭河河口淤积高达4米,西安面临洪水威胁。早在1958年,由于陕西省反映强烈,周恩来在三门峡主持召开了现场会,决定为保西安,将大坝的实际施工高度降低10米,定为350米。而在实际运行时,拦洪水位没有超过335米,也没有超过低坝派主张的高度。但水库上游淤积仍很严重,陕西水患没有解决,一有水情,渭河流域就告急。2003年陕西地区仅发生了三五年一遇的小洪水,所造成的后果却相当于五十年一遇的大洪灾,全省1 080万亩农作物受损,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达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
三门峡工程预算总投资为13亿元,而建成时的工程总决算实际耗资超过40亿元,相当于40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这在20世纪50—60年代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特别是对于时值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勒紧裤腰带来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在王维洛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四十周年》中写道:建造三门峡大坝的水泥是从国外进口的,是要用2袋小麦换1袋水泥,1吨猪肉换1吨钢筋。40亿元相当于400亿千克粮食,这些粮食足以挽救几千万中国人的生命。三门峡水电站原定装机容量为110万千瓦,后因蓄水水位降低,装机容量大幅度削减,实际仅为40万千瓦,只及原设计的约三分之一,而工程总投资却是原来的3倍多。而且,仅为打开施工时被堵上的6个泄水洞,每个就花费了1 000万元。正如一位曾参与三门峡工程技术工作的著名教授坦言的那样:“我参加了疏导流廊道的封堵,造成水库淤积,危及关中平原,必须重新打开疏导流廊道,增建冲沙泄洪隧洞,减少水电装机容量,为此深感内疚,看来要坚持正确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要看到,从黄万里教授身上所体现的“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品质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多么可贵,坚持科学精神,特别是在孤立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理性多么珍贵。在黄万里身上真正体现了清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崇高境界。太史公曾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都应该努力向黄万里教授学习。
(此文写于2004年12月,后收入《比科学知识更珍贵》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