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姑苏情
我与苏州结缘于1954年。这年初秋,我从安亭初级中学(现更名为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毕业考入江苏省苏州中学。3年求学生涯,苏州的丰富物产、宜人气候,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苏州的园林胜迹、人文荟萃,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使我在冥冥之中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那个多事之秋,我幸运地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攻读原子能专业。1963年毕业,我带着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奔赴大漠深处的戈壁荒原,投身到火热的原子能基地建设之中,经受艰苦创业的洗礼,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多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其中1项还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我也因成绩突出于1977年冬晋升为工程师。
1979年正逢国运复兴之时,也恰值我不惑之年。由于“文革”中我受到严重冲击,想换换环境,离开那块令我爱怨交集之地,苏州成了我的首选。经过一番努力,这年盛夏我终于携全家顺利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姑苏城,在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放射化学教研室任教,开启了我人生新的征途,也使我早年曾想当一名教师的夙愿得以实现。
初到苏州医学院,一切从零开始,这逼迫我要尽快地将原来的知识储备与放射医学相结合,寻求新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和思考,我大胆提出了将放射化学与环境化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环境放射化学,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在全国第二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议上宣读。其中有些论文又在著名期刊《核技术》上刊登,很快得到同行的认同和赞许。
我还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辐射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中做出成绩,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著作、教材和译著10多部。我也因此破格晋升为教授。
1988年,我被任命为苏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1994年又被任命为科技处处长,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我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科研工作者”,科技处也被评为“八五”科研管理先进集体。
1992年,我加入了民进,后组建了民进苏州医学院支部,并连任三届主任委员。支部多次被民进江苏省委员会、民进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各民主党派联合评选为先进支部,我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3年3月—2003年1月我连任第九届、第十届苏州市政协常委,1998年3月—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我“立足本职,关注苏州,胸怀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参政议政。我十分珍惜政协委员这一难得的政治经历,不负其神圣的政治使命,写出了上百份提案、建议、大会发言材料,其中不少被各大报纸杂志转载或摘登,有的还获得了优秀提案奖、优秀言论奖。2002年10月我还应邀前往北京出席了第九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表彰大会。
我不仅热爱科研,也热心科普。从大西北调回苏州后,我积极投身科普创作,至今已发表科普作品上百篇、科普著作10多本,多次在全国性科普小品征文和科普作品评选中获奖。近年来,我还从事科普理论研究,发表科普论文1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
1979—2011年,我已在苏州度过了33个年头,加上高中3年,合计36年。苏州是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工作、生活最久的地方。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的教育之恩,更要感谢姑苏的养育之情。我会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此文写于2011年4月,收录在清华大学苏州校友会成立30周年纪念刊《清华人在苏州——1981—201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