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市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对苏州市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001年苏州市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时隔几年,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差距,以便在今后2年多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

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有许多方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十条:先进的文化理念,完善的文化体制,发达的文化产业,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繁荣的文化市场,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优良的文化环境,雄厚的综合性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用这十个方面来衡量,我们有的做得比较好,有的就做得差一些。

例如,文化产业在这几年虽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短腿现象。苏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由来已久,三产比例偏低,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其中文化产业比例尤其低,目前仅占GDP的3%,还不及湖南全省的比例(4.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一般在60%~70%,其中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又如,文化体制在苏州市也开展了一些改革,成立了若干文化集团公司,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不够。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破解深层矛盾的关键时期,如何抓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如何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如何抓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已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和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再如,文化市场,一是我们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就难有繁荣的文化市场;二是我们没有叫得响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就难以促进文化贸易的增长;三是我们虽有不少文化资源优势,但未能激活成为文化产业优势,即使我们有个别文化产业品牌优势,也未能转化为市场效益优势。

还可以举一些例子。总之,我们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存在着差距,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在于文化创新不够和创新文化欠缺。

要想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关键在于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要有与日俱进的先进文化理念。自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开始,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大大提高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就强调了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发展是硬道理,而提高文化生产力、竞争力也是硬道理。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创新力和影响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互动和三者一体化的趋势,使文化要素已成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的因素,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现在中共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过去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走这样那样的弯路,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知识和文化,或者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特别是缺少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我们对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过去流行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说的人少了,但不少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文化从属经济的层面上。其二,我们往往只重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的一面,忽视了它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一面,因此往往只将其作为手段,只谈服务,忽视文化的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其三,只看到文化是软实力的一面,因而把它当作软任务,认为它不能体现GDP、凸现政绩,可以慢慢来。这就往往会受到硬任务的挤压和冲击。其实,当今世界文化早已不只是无形的东西,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文化作为软实力就如同电脑的软件一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四,对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失偏颇。从内涵来看,我们往往只重视吴文化中的人文文化,而忽视了吴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即吴文化最重要的基石——科技文化,它包括吴地先人创造的丰富的科技成果、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外延来看,吴文化不仅要继承、保护,还要发展、创新,搞出一批现代的吴文化精品,形成新的标志性的吴文化符号,真正体现吴地刺绣技艺——“双面绣”的特色来。

第一,我们要在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发动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和要求,认清新形势下文化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并使之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二,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创新文化的宣传、学习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新学习班和讲座,使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得到普及,深入人心,以此带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强市建设。

第三,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来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并启动新一轮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的制定,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四,我们要加强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指导和政策引导,将文化强市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使“软”任务“硬”起来。

第五,我们要加大对文化强市建设的投入,加强文化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结合。建立政府引导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建立文化强市建设基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及后期奖励等方式予以扶持,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捐款、赞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文化企业的发展。

(此文是与曹友德共同执笔,发表在《苏州政协》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