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具有敏捷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创新思维的速度,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程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活动的空间变大了,信息传递、加工、储存的速度加快了,这就要求人们对瞬息万变的信息能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即要求人们思维敏捷,行动果断,加快对信息吸收、判断、筛选和运用的速度。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真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争和较量异常激烈而又十分残酷。一方面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捷的创新思维,不能捷足先登,就会坐失良机,科研创新的优先权就会丧失;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往往表现为突发的一闪念,瞬间冒出的思维火花,偶然间获得的顿悟,这也是创新思维敏捷性的一种表现。
但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艰苦、持久的脑力劳动过程,不可能都是“灵机一动,茅塞顿开”,而是需要夜以继日地苦思冥想,如痴如醉地执着探寻,才能接受不经意的提醒、细枝末节的启示、蛛丝马迹的诱导,才能获得灵感和顿悟,实现科学创新。因此,创新思维往往是敏捷性和持久性辩证统一的结果。牛顿万有引力学说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巧砸在牛顿的头上,由此引发了他一系列的思考。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这个故事传闻流传很广,但它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完全归结于一个闪念,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一般老百姓可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但在长达2 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早就引起了牛顿的关注。但万有引力定律并没有在牛顿开始研究时就被其发现。相反,在研究过程中,他犹豫过、挣扎过,遭受过许多挫折,因为这个课题在当时是相当复杂的。此外,前人的研究工作也给了牛顿许多启迪。如伽利略关于重力加速度、离心力、向心力的概念,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三大定律等。牛顿把伽利略关于地面上物体运动规律与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规律联系起来,经过长期反复思考,由重力概念引出引力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天才科学家头脑中闪现出思想火花:引力不应只局限在地球上,而一定能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也许可以延伸到月球上。果真如此,那一定会影响月球的运动,也许会将它保持在一定的轨道上。于是,他开始计算这种设想可能得到的结果,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学说。牛顿的这个发现过程实际上真切地反映了创新思维既有敏捷性又有持久性的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