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参政议政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端正对网络的态度,正确认识网络参政议政的意义和作用,消除“网络恐惧症”。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的格局已被新传媒技术打破,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网络政治舆情,采用不予理睬、消极抵制甚至打压的手段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该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些新传媒的政治作用,深刻认识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和把网络妖魔化的倾向,采取正确的举措,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真正把网络看成是听取民意的渠道、党的政策的传播平台、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和谐社会的“避震器”。坚持“善待、善用、善管”三原则,让网络逐步成为促进公民实施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大众权益的新平台,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新形式。
第二,要努力做好政务分开、透明工作,主动与网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网络舆情之所以引发公共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所关心的问题真相不明、信息封闭、对话的渠道不畅,使错误信息蔓延、群众感到压抑造成的。因此,努力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加强官员的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借助网络平台与公众真诚、平等地交流对话,发挥网络畅达性、高效性、互动性、亲和性的优势,克服官方网站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的缺陷,及时、主动回应网络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正确发挥网络参政议政作用,疏解网络舆情危机的正确做法。正如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所言:“网络应该成为新的工作平台,对网络遇到的问题,管和用都存在缺失。需用管齐下,用重于管,以用促管。政府不能光在网外喊话,要深入其境,主动发声,打好互联网主动仗!”他还指出:“政务微博就是现代网络和责任政府的完美结合。”他在微博上透露,浙江省组织系统开办官员微博培训班,要求市级官方微博“听众”达10万多人,县级官方微博“听众”达5万多人,扩大影响力。当然,还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权威传播机构,发挥其信息传播的核心和堡垒作用,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信息鸿沟)和表达政治诉求的不平衡性。
第三,要制定保证网络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建立网民恪守道德底线的制度。现在网络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由于网络运作无法可依、监管缺乏,再加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以及一些人刻意捣乱等因素造成的。因此,要尽快为网络健康发展立法,建立健全相应法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特别是推行实名制和追责制,引进网络信用体系,加强网站行业自身建设和管理,将网络言论自由纳入法治轨道,用心呵护这片宝贵的公共话语空间,保证有价值的信息畅通无阻,使虚假信息、恶意言论受到抵制和惩罚。上海篱笆网创建的“真实社区、真实内容、真实用户”的虚拟社区管理之路,推行实名认证制、手机号码验证注册等手段,保证该网络健康运行,杜绝了违规不良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可信、可用、可爱”的现代生活面貌,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服务。这个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当然,实名制也有弊端,可能会降低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这需要大力改善网络政治环境和保障网民政治权力的制度建设来弥补。
第四,充分发挥网络的“自我纠错能力”。人们对网络诟病的是其负面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等新媒体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即其本身具有理性战胜非理性的机制,因为网络是一个多元、自由的信息平台,它就给理性、健康的言论提供了战胜非理性、不健康的言论的可能性。从学理上讲,这就是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只要引导、运作得当,就可以实现网络“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的快速转化。而且,新媒体这种“信息多元、自由”的特点本身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一定是坏事,相反它可以成为好事,成为一种更为安全的状态。因为,正确的信息是通过辩论、交锋确立的,它就更牢固、更有免疫力。在2011年春发生的“抢盐风波”中,与核电安全有关的官方网站、相关学会的网站及诸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民间网站协同作战,及时公布福岛核电事故真相,普及核安全和核防护知识,围歼谣言,大获全胜,就是很好的证明。关键还是在于正确的引导和监管。要充分发挥网评的引导作用,把网络平台真正变成一个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平台;变成一个社会理性对话和促进问题解决的平台;变成一个既针砭时弊、传达民众诉求,又弘扬正气、体现党的正确意志和人文关怀的平台。
第五,建立网络预警机制。近期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危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总的来说,大家对网络公共舆情的兴起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是持肯定态度的。据对我国近年来210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研究,网络舆情在近七成的事件中传达了公众对社会腐败的揭露和声讨,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建言,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但网络公共舆情在政府引导和管理缺失的情况下,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情危机”,因而也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其解决办法,就是加大全面掌控网络舆情的力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加强政务公开,及时与网民沟通,力争在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公众。建立健全地方性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实时掌握网络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发出预警,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化解危机,防患于未然。
总之,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网络技术时代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刻转变,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恪守责任和诚信自律的网络新生态,去开创网络参政议政的新局面。
(此文写于2011年11月,曾在苏州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年会暨2011年度理论研讨会上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