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议阅读

杂议阅读

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起到2014年,已将近有20个年头了。这对于推动全世界的读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近些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下,我国公民的读书风气也有所改善。特别可喜的是,2014年将“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立法也早已列入了国家立法的工作计划,这必将推动我国公民阅读的快速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民阅读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即便是素有耕读传家传统和崇文重教风尚的苏州也只有5.58本,与国外先进国家如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这次调查中,52.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不足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和比较多。由此看来,要改变目前国民阅读的窘况,不只是简单地“倡导”一下,或通过“立法”的手段就能奏效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长期、艰苦、细微的工作,从基础、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源头上改变这一现状。

有人会说,难道电子阅读不算阅读吗?不可否认,近年来电子阅读增长迅速。据调查,2013年我国成人日均阅读时间虽不足14分钟,但上网时间却超过50分钟,不过上网多为娱乐、游戏,网上阅读也多为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即便是电子图书,每年的人均阅读量也只有2.48本,仅为纸质图书的一半左右,两者合计也只有7.25本。

除了阅读的深浅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图书本身的质量问题。现在出版事业逐渐市场化,年出版总量大幅度上升,图书品种已达40多万种,但好书却越来越少。因此,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就成了一个难题。而且,除了功利性的阅读外,我们还能有多少时间去阅读那些所谓的“闲书”呢?其实,根据我的经验,“闲书”除了愉悦身心外,往往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阅读这些“闲书”,常有聆听名师教诲之悟,与挚友谈心之幸,洞察大千世界之妙,参透要言高论之乐,这是功利性阅读难以企及的。

自2003年退休以来,我虽返聘在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但那毕竟是发挥余热性质,因此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特别是阅读除了专业之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我粗略地查看了自己这10来年的阅读记录,每年大约会读五六十本书(但每年购书却有一二百本,仍是心大肚小,积习难改)。此外,我还要阅读大量的报纸和杂志。因此,我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还真不算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脑力的退化,我的阅读速度也在不断下降。记得年轻时1分钟可阅读一页书,现在还不到半页。为了提高阅读成效,我制订了一个阅读策略,即读书要根据书评、资讯,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有所选择。每年年末岁初,我会选择性购买汇集各种文学形式如散文、随笔、杂文、报告文学之类的年度选集出版物。此外,我对文摘类刊物也情有独钟,仅自费订阅的就有《文摘周报》《新华文摘》《读者》《品读》等多种报刊,这对于提高我的阅读品位和效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