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和抢救农业文化遗产是保护江南水乡的重要课题

三、挖掘和抢救农业文化遗产是保护江南水乡的重要课题

从江南水乡的发展与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农业文化是江南水乡之魂。江南水乡是我国古老的、代表性强的、规模较大的稻作文化地区,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并由此孕育出灿烂的吴文化,涌现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培育出无数先进的农业科技和优良的农业品种,才会产生水文化、蚕桑文化、建筑文化(如香山工匠文化)、工艺文化、园林文化、昆曲评弹等形形色色特色鲜明、惊艳世界的吴文化样式。但是,随着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稻田、古村落的消失,包括传统农业科技、优良农业物种和水乡景观在内的农耕生产系统也在加速消失。有专业人员做过研究,他们从气候的调节、有机肥的使用、营养物质的保持、病虫害的防治、水量水质的调控和水乡旅游等多个方面来衡量,认为优秀的传统农业科技的生态效益往往要高于现代常规农业,特别是在自然植被一再锐减,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农田生态系统已超越了作为食物生产地和原料提供地的功能,它更具有诸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蓄洪水、养护生态等功能。这其中就包含着许多值得挖掘和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农业部公布了我国第一批19个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但作为苏州江南水乡,却榜上无名,这与苏州丰富、灿烂的农业文化传统的实际不相符,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摒弃“传统农业文化就意味着落后”的错误观念,树立“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所在”的意识,并将它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努力实现其引领未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目标。有专家说,“小村落,大文化”。可我认为,“江南水乡,大美文化”。因为它承载了江南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为它极具江南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活证”与“实证”。因此,要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江南水乡和传统村落的遗物与文化遗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当前亟须对苏州江南水乡农业文化遗产和村落遗存进行一次普查、整理归档,并经过充分调研,根据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地对其加以抢救、挖掘和保护,以免终身遗憾,留下千古骂名。

(此文为2013年6月民进苏州市委员会“建言献策直通车”准备的发言稿

【注释】

[1]注:这也可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胡焕庸线”中得到印证: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瑗珲”)至云南省腾冲县划一条直线,此线东南部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而此线西北部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且至今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