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苏州市公众科学素质的看法和建议
尽管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均GDP已达7.8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年均收入已分别达到1.85万元和0.93万元;苏州市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达标,高中段的教育也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达52.3%,但苏州市的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却与全国性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这正如《科学素质纲要》在“前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这说明苏州公众的科学素质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教育仍然十分欠缺。由此可见,苏州市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形势是多么严峻,其任务又是多么艰巨!
《科学素质纲要》在“主要行动”部分明确指出,提高全国科学素质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类人群。据苏州市的调查表明,这四类人群中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两类人群提高科学素质的任务尤为紧迫,是苏州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瓶颈。
苏州市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远低于城镇居民,还不到后者的50%。2007年,苏州市人口约616万,其中农村人口约300万,占全市人口近一半,且居住分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提高其科学素质的工作难度很大,它将成为提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的最大难点之一。而且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让他们脱贫致富,建设全面、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实施。此外,苏州外来人口约500万,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目前还没有列入科学素质调查范围之内,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苏州市市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及办事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基本科技素质,但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比例不仅远低于专业科技人员,甚至比学生还低约3.7个百分点,接近且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7.83%),这与他们的身份和所承担的责任是不相符的,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科学决策、行政能力和创新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他们忙于事务,无暇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继续教育,无暇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有关。这就必须采取号召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使这类人群能坚持“四科”的学习,开展创新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方法的专题培训,持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并列入干部考核之中。
这几年,苏州科普工作力度较大,但实际成效不是很明显。这一方面反映在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人数比例不是很高上,另一方面反映在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者的比例增长不快上。2005年与2003年的调查相比,苏州市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6.01%上升到6.15%,2年仅提高0.14%。由此推算,苏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至2010年达到10%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2003年和2005年两份调查问卷难度基本一致,但第三部分“关于科学方法”的10个问题(其中也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的问题)有些变化,难度提高了,回答准确率就明显下降了。这说明我们过去科学普及中对“四科”教育有所偏颇,即只重视普及科学知识,对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重视不够,以致成为公民科学素质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纠正。就公众的科学素质而言,主要是指公众理解科学,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其中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方法是能力,科学思想是核心,科学精神是灵魂。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让公众全部了解和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普及科学知识仅仅是让公众知晓必须了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包括数理化、史地生的各门科学知识,也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医药等重要的技术知识,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则是对传统科普的一个大转变、大跨越、大突破。它大大拓展了科普的空间,深化了科普的内涵,提升了科普的层次,赋予了科普以灵魂和活力,使科普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人终身受用。我们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终极目标就是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注入民族文化之中。因此,我们在开展“四科”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和理解科学家、科学事件及科技战略与决策,真正成为了解科学的现代人。
苏州市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占92.15%)和报刊(占69.95%),网络渠道增长很快(占21.3%),而过去的主渠道——图书,则下降到仅占10.05%。这与当前全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是一致的。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连续6年下滑,到2005年已不足50%。如果除去教材、教辅读物的阅读,估计我国全民读书率仅有20%。就阅读本身而言,还存在浅阅读和偏阅读的问题。浅阅读是指通过电视、网络一类的阅读,大都偏重新闻性、娱乐性的内容。另外,出版商为了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浮躁心理,出版了大量图文并茂的浅层次读物,这些都不利于读者知识的累积、文明的传承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偏阅读是指以通俗文化中娱乐类的阅读偏多,科普著作类的阅读偏少;就通俗读物而言,西方国家的公众喜欢科幻小说。而中国的公众喜欢武侠小说。就两者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影响而论,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世界文明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电视、网络已成为当今的强势媒体,其发展趋势和传播优势是有目共睹、无法改变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其在“四科”教育中的作用。如果苏州市的电视媒体人和网络媒体人能像央视做《百家讲坛》的节目那样来打造“四科”教育的节目,挖掘像洪昭光那样的科学家在苏州市的电视、网络上频频亮相,“四科”教育的冷清局面会大为改观,受众人数会大幅度提高,这是一场科普报告乃至一次科普周活动无法相比的。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科普图书和报刊的作用,因为这类媒体更便于读者牢牢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读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阅读、反复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实现深阅读,这是电视、网络所不能替代的。关键在于作品本身要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于我们如何开展有效的指导和推动科普图书阅读的活动上。苏州市科协已组织编写了一套科普丛书——《市民科普读本》和一部《科普题库》,但后续的组织工作和相关的图书推广活动没有跟上,使《市民科普读本》和《科普题库》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亟须尽快改进。
(此文写于2007年5月,被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调研与参考》摘登,后发表在《科协论坛》2008年第10期,题目稍做改动)
【注释】
[1]注:本文所引数据源自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2003年和2005年《苏州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主要数据》两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