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给我们的警示
1945年7月1日,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章伯钧等人以国民参议员的身份应毛泽东之邀,赴延安考察。毛泽东同他们多次促膝长谈。7月4日,在毛泽东所在的窑洞里,黄炎培以民主人士的政治眼光,针对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兴衰周期律的问题求教毛泽东,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后受到很大鼓舞。从延安回到重庆后,他写了《延安归来》一书,记录了上述这段关于“历史兴衰周期律”的对话。这本书很快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书中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这段对话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有名的延安“窑洞对”。
岁月匆匆,2012年12月,刚上任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陈昌智说,习近平总书记重提了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兴衰周期律”的一段对话,并指出延安“窑洞对”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延安“窑洞对”的核心是民主政治和人民监督(民主监督)。在毛泽东与黄炎培对话的两个多月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主张。虽然当时延安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选举、“三三制”、村民自治等形式,在民主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的问题时自信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美好愿景和初心。这是中共领导人与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就他们所关心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一次坦率的畅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成功的统战工作。这次谈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也确实是按照自己的初心去努力的。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取得了民主协商建国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协商民主和民主政治之先河。
但此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如延安“窑洞对”所讲的那样简单,要把美好的愿景和初心变成现实更非一蹴而就,甚至还出现了反复与曲折。解放初期,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曾引用延安“窑洞对”关于“历史兴衰周期律”的谈话,要求各级政权机关应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却遇到了抵触,甚至遭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评。直到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这是对延安“窑洞对”民主监督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对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一个极大的鼓舞。但“文革”时,极左思想横行,造成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民主监督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条件而逐渐销声匿迹。直到“文革”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民主政治建设才重新开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要实现人民民主,实现民主监督,必须有制度的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的这段话,对我们分析延安“窑洞对”的前后变化是具有深刻警示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