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十六字”方针
我第一次听到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十六字”方针是在1990年12月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党外干部培训班上,但对它的来龙去脉,始终不甚了了。最近,由于机缘巧合,我拜访了苏州市委统战部钱培华副部长,从他那里借到了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著的《统一战线100个由来》一书,拜读之后,才从中了解到“十六字”方针的形成过程,并引发了我的一番思考。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党内有些同志以功臣自居,并不把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放在眼里。毛泽东同志针对这种不良倾向和情绪,明确指出:民主党派“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有人想利用普选的机会来排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错误倾向,刘少奇同志及时提出:“必须在全党内讲清统战工作的意义,必要性和长期性,应当明确,我们要把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等一直引导到社会主义,统战工作要做到社会主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又在中共党内引起了争议。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在讲到党和非党的关系时,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要把民主党派、资产阶级都调动起来。要有两个万岁,一个是共产党万岁,另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同年6月,经过修改,把毛泽东同志“两个万岁”的思想正式表述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革”结束后,1976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83周年,《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将原来的“两个万岁”思想概括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并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1月,胡耀邦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同年9月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就明确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到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才将“十六字”方针正式表述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十六字”方针形成的前前后后近60年的风雨历程和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使我认识到,“十六字”方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民主党派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关键所在。
“长期共存”,这是多党合作的前提条件。首先,“长期共存”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中的一项政治主张,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政党消亡学说出发提出来的政治愿景,是一种长久的历史存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阶段中的长期存在。其次,它是我国各参政党的政治意愿,因为参政党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自觉选择。再次,它是有法律依据的。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了宪法。
“互相监督”,这是多党合作的核心内容。它既包括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也包括执政党对参政党的监督。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大党;中国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小党。因此,更重要的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特别是当今我国党风不正,腐败严重,民怨日盛,政治生态不良的状况下更需要加强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对多党合作的各方在精神和态度上提出的要求。对我们民主党派而言,“肝胆相照”就是要真诚相见,既要“以党为师”,又要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勇建诤言;“荣辱与共”就是要同舟共济,共创辉煌,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绩有我们的一份功劳,中国共产党的失误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高素质参政党就应该有这样一种真诚的态度、胸襟和情怀。
(此文发表在《苏州政协》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