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规模、形态和速度
目前,苏州市城镇人口已超过50%,城市化建设正处在加速的关键时期。总体上来说,苏州市城市化建设是有成效的,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如土地使用过度,土地浪费和农田闲置现象严重;城市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使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一定冲击,有些城市记忆消失,景观特色丧失;一些传统社区解体,建筑面貌趋同,文化多样性受损;房地产开发监控不力,房价攀升过快,拆迁房屋损害部分市民利益,群众意见较大;中心城区建筑过密、人口密度过大,布局失衡,加之汽车增长过快,交通拥堵,城市配套工程滞后,引发不少环保问题;等等。
下一步城市化建设如何根据苏州市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特色,环境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城市人口布局?选择怎样的城市规模和形态,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速度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眼下,苏州市城市建设已经有了“一体两翼”的格局和向四周拓展的构想。但根据前面几个问题的最终确定,是否有必要做进一步调整?苏州市城市化建设以现有城镇吸纳新增城市人口为主,还是以新建城镇为主?在改造中心城市和建设卫星城市、乡镇过程中,如何调适两者之间的比例,以便控制中心城市的规模,推动城市化规模的有序扩大,促进等级的逐步提升和进程的合理加快,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使用的过度和生态的破坏?如何根据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苏州市中心城市、县(市)城区及乡镇的不同定位,确定各自的功能,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避免趋同建设,恶意竞争?如何规划新乡镇的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也为县(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成为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创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地开展研究。
总之,苏州市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摸清底细,认清并准确把握基本市情、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切准方向,定准位置,选准目标,搞好规划。我们应坚决摈弃先污染(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不甘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初级发展阶段的思维上,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准确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要以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新思维。上述几个问题,是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因此,要真正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组织专题调研、专家论证,最终才能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文写于2007年9月,被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调研与参考》摘登,后发表在《苏州政协》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