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救命药”短缺困局的几点建议

破解“救命药”短缺困局的几点建议

2012年,苏州一青年被蝰蛇咬伤后因缺乏有效药物的及时救治而死亡,令人震惊和惋惜。2012年春夏以来,江苏省连续发生多起毒蛇咬人事件,救治伤者的医院每每因难觅“救命药”——抗蛇毒血清而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因“救命药”供应不及时而导致患者死亡或酿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抗蛇毒血清属于生物药剂,不是常备用药,目前国内只有一家生产企业,即所谓“孤儿药”。而且,这种药每年用量不多,利润有限,厂家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造成该药储备、进货困难,药品频繁缺货已成常态。

类似于抗蛇毒血清的“救命药”还有多种,如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唯一“救命药”——凝血酶复合物(俗称“九因子”)。据报道称,2011年年底该药在全国大面积缺货,31家血友病治疗中心就有20多家断货,引发全国血友病人网上联名求药的事件。因为乙型血友病患者体内缺少凝血所必需的凝血因子-9的蛋白质,一旦发生出血就会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凝血因子-9缺货造成患者及其家属极大恐慌。虽然乙型血友病患者不多,全国也仅有几千人,但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应有获得及时救治的公民权利。

由此,不得不提到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大多也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所谓罕见病是指患病率极低的疾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如成骨不全症、结节性硬化症、白化病、马凡氏综合征等6 000多种。罕见病由于发病率低,一直被我国卫生机构、医药部门和社会各界所忽视。而且,关于罕见病的医学研究也少,又缺乏临床治疗手段,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得不到及时治疗。即便有药可治,但由于费用昂贵,患者因病致贫或放弃治疗。加之对这类疾病社会认知程度低,患者被社会歧视,或与社会隔绝,导致其家庭陷入困境,状况堪忧。虽然单一病种的罕见病所见不多,但各种罕见病加在一起,总数并不罕见,我国患者竟高达4 000多万。因此,这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医疗和民生问题。

有人对我国药品短缺状况做过专门调研,结果表明:临床上常用的“廉价药”和治疗特殊病、罕见病的“孤儿药”竟达300多种,其中大多数为价格相对低廉、用量不多或开发生产风险大、利用率低,商家不愿意生产的药物。这已成为医药卫生领域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为了尽快解决“救命药”短缺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救命药”短缺的问题。虽然上述“救命药”涉及的人数不多,但它却严重危及这部分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这是一个重大的医疗卫生和民生问题,关系到这部分人公正、公平地享受生命保障权益,应将其提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尽快妥善解决。

第二,造成“救命药”短缺的原因是有关药物的生产、储备、调配、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不健全。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药监局和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开展调研,统筹协调,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运作,制订一套完善的方案,包括积极的生产引导和保障政策、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投标方法,建立长效的供给、储备、配送和应急机制,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和补偿机制等,真正做到保证供给、配送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安全有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严重存在的“救命药”短缺现象。

第三,对罕见病的防治,要像贯彻少数民族政策那样,给予特殊照顾。一是要尽快制定罕见病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使患者的各项权益得到法律支持;二是要大力加强罕见病防治的科研和药物的开发,积极引进国外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三是尽快建立罕见病患者的保障体系和救援机制,如将罕见病药物列入大病医保目录等,使罕见病患者的救治有可靠的保障;四是在目前罕见病救助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自助、互助、慈善机构资助等方式,使罕见病这些“医学孤儿”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第四,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联合破解“救命药”短缺困局的机制。2012年5月湖南省为破解药品短缺困局,与药企联合组建首个覆盖全省的急救药品配送中心,具体工作由湖南达嘉维康医药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承诺5小时内将抗蛇毒血清、肾上腺素等100多种急救药品送达全省县级及以上医院,运行以来效果明显,至今已挽救上百位患者的生命。这一经验可加以总结推广,可作为解决“救命药”困局的一个有效举措。

(此文是与盛小云合作的全国政协提案,写于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