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2011年5月11日,我有幸应邀参加苏州市政协十二届三十六次主席会议,听取了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黄钦同志所做的《关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情况通报》的报告,内心十分激动,备受鼓舞。下面,就苏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如何认识“菜篮子”工程重要性的问题。所谓“菜篮子”,即包括蔬菜在内的副食品,是一种具有刚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是与公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对于苏州,已处于高水平小康的发展阶段,民众“以食为天”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的消费不断下降,蔬菜、副食品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菜篮子”已成为市民衡量幸福指数重要的两个指标之一(另一个指标是房价),也是市民感受物价指数变化的标志。从这个角度讲,“菜篮子”的重要性已超过“米袋子”。我们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对其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一套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运作经验,包括严守农田红线,制订指导计划、价格,制定收购政策、补贴政策,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等。所以,近几年来粮食供应和价格始终十分平稳,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与蔬菜市场运行情况形成鲜明对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虽然蔬菜、副食品的生产与粮食生产有很大不同,但“米袋子”的很多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在重视的程度上,“菜篮子”与“米袋子”应等量齐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为过。如果下了这样的决心,解决“菜篮子”问题就有了保证。
第二,如何提高本地蔬菜自给率的问题。提高自给率,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是平抑菜价的有效举措。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守住菜地红线,增加蔬菜产量,这是提高自给率的重要措施。但当前苏州市蔬菜自给率低的关键到底在哪里?苏州市“十二五”期末预期蔬菜总产量将从每年245万吨增至每年260万吨,5年增加15万吨,平均每年仅增加3万吨,这微不足道的增量能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吗?实际上苏州市目前每年245万吨的产量已相当于本地总消费量的88%,可惜的是其中大部分都销往沪、浙等地。为什么本市生产的蔬菜不能在本地大量销售?如果能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本地自产的蔬菜在本地销售,岂不是能立竿见影地大幅度提高蔬菜自给率,有效抑制菜价,又能满足市民对本地菜的需求,还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一举多得吗?
第三,如何解决批零差价大的问题。苏州市菜价贵突出地反映在批零差价之上。实际上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并不贵,这也是许多市民甘愿冒严重短斤缺两、长途奔波之苦到批发市场买菜的原因。据我们调查,一般批零差价达2~3倍之多。这里有农贸市场摊位费高和批零之间运输难、运费高,因而提高了零售成本的问题。让农贸市场回归公益性,大幅度降低摊位费,建立批零紧密衔接的蔬菜配送机构,可以降低成本,但以我之见,这尚不足以解决批零2~3倍差价的问题。那么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据分析可能在于目前农贸市场经营模式是以一家一户菜贩子小规模的落后经营模式上。这种模式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分田到户”模式在城市蔬菜经营上的仿效,曾经为冲破国营蔬菜公司一统天下,方便市民买菜方面立过汗马功劳。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更高需求。当下苏州市的蔬菜经营户大多是农民工,他们拖儿带老,要靠卖菜养活一家子,在苏州市当前房租贵、生活费用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菜价,追求更多利润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因此,菜市场要改变经营模式,组建上规模的蔬菜零售公司、蔬菜生产基地直销点,实现菜场超市化,提高农贸市场运营效率和质量,为稳定菜价提供保障。
第四,惠农问题。要想市民“菜篮子”拎得轻松,首先要让菜农种菜种得轻松,因此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菜农的利益,保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政府要建立一套有序生产、有序流通、有序销售,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立法等手段的具有强大调控能力的运行机制和举措。如加强生产指导性计划、市场信息服务、市场价格指导、市场风险预警、价格补贴机制、公益性设施建设等。菜市场当然要依靠市场调节,但因其商品的特殊性,又要淡化市场竞争,强化调控举措;要合理定价,而非一味追求低价,又要依靠政府引导形成风险共担机制,走出“少了多、多了少”的生产怪圈,切实保障菜农的利益,杜绝伤农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当前苏州市菜农多以生产精细蔬菜品种为主,经济效益比较好,但要想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就必须生产足够量的、以大叶菜类为主的大众化蔬菜。要动员菜农牺牲原有的经济效益,扩大效益差的大叶菜类蔬菜的生产,就必须给予菜农一定的经济补偿,才能提高菜农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食品安全问题。要让市民“菜篮子”拎得安全,这是当下“菜篮子”工程建设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难题。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闹得市民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因此一定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从食品生产源头、流通领域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狠抓监测和监管,要建立政府独立的专门监测、监管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力和先进的仪器,加大监测的密度,提高其时效性,并将自测与监测的结果公之于众,还要加大对违规、超标事件的处罚力度,让责任者付出沉重代价,以儆效尤。其次,要加强舆论监督。一方面让违规、超标事件曝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公众正确对待食品安全的科学素质。最后,要加强群众监督。可以借鉴社区群众安全值勤的经验。别小看那些社区的大爷、大妈,他们把红袖章一戴,以警惕的眼睛巡查社区的角角落落。这不仅对罪犯是一种威慑,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样,我们也可以组织社区群众性的菜场监督员,让他们监督菜价和食品安全。此外,还应该鼓励消费者对食品违规事件进行举报,降低举报门槛,特别是降低检测费用。不要因为消费者难以承受高昂的检测费,而让黑心的“问题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逃过法律的制裁!
(此文为苏州市政协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后经整理发表在《苏州政协》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