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应急救护体系建设和普及急救知识巳成当务之急
2014年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的IBM深圳公司高管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浅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倒地姿势长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梁娅倒下后曾发出求救的动作,在前3分钟内有7位市民经过,但他们仅看了一眼就走了,均未对她施以援手。10点32分,有两位市民停下来查看梁娅的状况,随即向地铁工作人员反映了情况。两名地铁工作人员当即赶到现场,但也只是在旁守候,未采取任何救护措施。大约半个小时后,急救车才赶到,但梁娅已经死亡。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是不想伸出援手,只是不懂急救知识,无奈干着急;有的人不是不想施救,而是不敢施救,怕万一陷进去脱不了干系;也有的人确实无视他人生命的珍贵而选择逃避,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而急救部门反映滞后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公众遭遇车祸、溺水、火灾等紧急事故时有发生,加之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突发性危急疾病发生的案例也在迅猛增长。但由于缺乏应急施救人员和应急知识,许多危重伤者或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而死亡,使人扼腕叹息。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濒临死亡的人而言,在4分钟内得到救治,有50%的存活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存活率会迅速下降;超过10分钟,则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因此,10分钟以内施救是关键的“窗口期”,被称为“急救白金十分钟”。但十分遗憾的是,我国应急救护体系不健全,专业急救人员匮乏,公众的急救意识十分淡薄且相关急救知识严重缺乏。据有关抽样调查表明:97.1%的人在遇到意外伤病时只知道呼叫120,不太了解自救与互救的有关知识;36%的人认为,自己在家人遇到意外伤病时没有能力去救护;42.6%的人把“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时机全部留给120急救站。而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公众急救培训率已达25%~50%,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人可以承担入院前的急救工作,并能做到救护车来到之前,“第一目击者”已经开始早期救护。从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来看,日本东京为5分30秒,大阪为4分40秒,而北京为16分钟。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应急救护整体水平十分落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也极不相称。鉴于此,国内部分省、市政府已经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亟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和急救知识的普及。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应把加强应急救护机构队伍和机制的建设、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作为当前亟须开展的民生实事工程来抓,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并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和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狠抓落实。
第二,应充分发挥120急救中心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尽量按“急救白金十分钟”的要求建设城镇应急体系;二是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资质和待遇;三是增加应急救护装备和经费,改进应急服务质量,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第三,应将应急救护培训引进机关、学校、军营、社区和重点行业,特别是要尽快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的培训,提高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如公安、出租司机、企业单位的保安、生产安全员及各类基层医护人员等)的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应加强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逐步实现“第一目击者”施救的目标。
第四,应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公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和科普工作体系之内,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地开展宣教和普及工作,并注重实效。要印发应急救护小册子,免费发放给社区公民。要充分利用红十字急救APP软件,发动公众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据介绍,这款急救软件包括出血、骨折、中风等21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置方法,可以在危急时指导公众按步骤进行正确的自救和互救。
第五,应将急救知识的普及作为社区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宣讲到人,宣讲对象一个也不能少。对特殊人群(如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伤残人)要宣讲到户,以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自救能力。
第六,为了充分发挥120急救中心在“急救白金十分钟”中的主导作用,公众应了解120呼叫电话的要领:应以简洁的语言说清伤病者的情况、所处的地址、联系电话、其他特殊情况(如救护车能否直接开到伤病者所在地)及询问120有何要求等,便于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指导和顺利到达,并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此文是与盛小云合作的全国政协提案,后发表在《苏州政协》2014年第2期,题目稍做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