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公众科学素质的现状
继2003年开展苏州市公众科学素质调查之后,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苏州市科普促进协会、苏州市统计局调查大队等单位于2005年11—1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18—69岁的公民,样本量为2 000份,其中城市居民1 200份、农村居民800份,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1]:
苏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15%,虽然在国内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其中城市居民的比例为7.83%,农村居民的比例为3.63%。农村居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远低于城市居民。从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不同职业人群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7.04%和10.87%,机关党政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分别为8.51%、7.64%和7.14%。
苏州市公众对不少基本科学概念和科学观点的了解较少,如对分子、DNA、Internet和纳米四个科学术语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23.95%、30.35%、26.80%和31.50%;对“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电子比原子小”“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宇宙可能产生于大爆炸”四个科学观点的判断,正确率均小于40%;对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和周公解梦四种迷信行为,“很相信”“有些相信”“不置可否”的人占20.47%~31.10%。尤其是对有关科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的理解,试题调查失分比较多,最典型的一道“科学对比试验方法”试题,仅有22.95%的人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对“科学研究”这一当今频繁出现于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知道其过程是“观察、实验和推理”者也仅占二分之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看法的测试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和报刊,分别占92.15%和69.95%,互联网占21.3%,图书仅占10.05%。尽管这些年苏州市科普周和其他科普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公众的参与率仅占21%和25%,有70%以上的人没有参观过科技场馆和科技示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