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学术腐败的建议

三、防治学术腐败的建议

学术腐败不仅破坏了学术尊严、玷污了学界圣洁、腐蚀了学术队伍、阻碍了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还影响到科教兴国大政方针的贯彻和整个民族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学界是道德的圣地,学者是社会的栋梁。尤其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再任学术腐败发展下去,中国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何以复兴?“四化建设”大业何日得以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整治学术腐败作为铲除整个社会腐败的重要战场,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先导,狠抓不放。

第一,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整、严格、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DNA双螺旋结构和星体红移现象的发现者均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所发表的论文仅1 000字左右。美国一些大学聘用教授,只看其有无真才实学、有无创见。过去我国北大、清华都能聘用没有文凭的学者为教授,为什么现在不行?关键是体制问题。我们一定要大胆改革学术体制,废除当今只重形式和数量的学术评价模式,并将其转变为重质量和内涵的评价模式。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严格的程序,还应依靠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如信息研究机构)进行评价,使评审“硬”起来。

第二,建立健全学术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建立学术评价公示制、公开答辩制、匿名评审制、评审责任制和追究制等,建立评审专家库和随机遴选制。必要时还可利用网络技术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评审,使评审国际化。此外,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制法规,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科研真实性稽查机构。以教育为主,防患于未然,并接受举报,进行必要的验证和鉴别,查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该批评的批评,该警告的警告,该处罚的处罚,与舆论联手,对学术腐败进行揭露和曝光。对违反法律法规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严惩学术腐败。当前,打击腐败要出重拳、用重典,让肇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使其在学术界无立足之地,并追究相关人员及其领导的连带责任,确立法治的威慑力量,使想搞学术腐败者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学术界学术伦理观念。要重建学术规范,重申科学伦理底线;要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为科学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要宣传《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要在高校开设科学伦理课,使学生明白遵守科学道德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要组织力量开展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学伦理道德建设持续深入地发展。

第五,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在科学道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术监督中的作用。各级学会要大力倡导科学道德,要积极开展学术争鸣、批评和对学术不正之风的批判,使学术腐败者受到应有的谴责,让学术腐败为人们所不齿,让学术腐败者在业内无颜见人。

(此文是与刘振夏合作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后发表在《中国政协》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