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刍议
2011年春天,民进苏州市委把“塑造‘苏工’品牌,促进传统工艺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言献策“直通车”的调研课题,我有幸应邀参与,了解了不少情况,听到了许多真知灼见,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苏工”即苏州工艺,在历史上曾是造就姑苏繁华鼎盛、名甲天下的重要产业。苏州工艺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全国堪称首屈一指、独领风骚,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颇具影响。它是吴地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苏州工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其中玉雕、青铜器、漆器、泥塑、苏裱、苏绣、苏锦、缂丝、扇子、木刻年画、竹草编制、金属工艺、红木家具、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均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闻名于世,素以“精”“巧”“绝”而闻名全国。“精”就是精心、精细、精湛、精美;“巧”就是巧妙构思,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变一般为特殊,化腐朽为神奇;“绝”就是唯我独有,改革创新,想常人之不能想,做常人之不能做。这三者的综合、统一,就形成了苏州工艺极具传统特色的“精品意识”。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全国金银器、铜铁器、玉器、漆器、木器、服饰等工艺产业中心。
苏州工艺,它既姓“工”,即科技;又姓“艺”,即艺术。因此,苏州工艺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积淀了苏州古代科技的发明与艺术的创造,充分体现了苏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是科技与艺术合璧的瑰宝。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价值,正如著名工艺美术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所指出的那样:一是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二是工艺的技术和艺术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三是作为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既是历史的又具现代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表现;四是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工艺美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因此,工艺美术的振兴必然是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也是进一步挖掘苏州文化底蕴、传承和创新苏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苏州工艺的现状令人担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苏州市现有10个大类、3 000多种工艺产品,6 000多家企业(作坊),从业人员约15万,GDP 50亿元,人均GDP 3万多元,仅为全市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属于贫困行业,处境十分窘迫。因此,要想使苏州工艺做强做大,再创辉煌,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具体地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要有创新观念,充分认识苏州工艺的重要性及其经济和文化的价值及在建设“三区三城”中的重要作用。近期举行的中共苏州市委常委会提出,到2015年苏州将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其核心在于树立创新理念、营造创新环境和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不仅仅指高新技术产业,还应该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产业。而苏州工艺产业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低资源、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及高附加值的潜质。因此,苏州工艺是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和适宜的切入点。苏州工艺之所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树一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对其工艺技术不断革新和创造,才有如此精美的工艺传世,这种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沿用过去发展电子、机械制造业的思路来发展工艺产业,而是要打破常规和传统,针对工艺产业的特征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情势,探索其做强做大的方法和路径。
其次,工艺行业从业人员要更新观念。必须破除小作坊的发展思路、小富即安的思想和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来武装、改造苏州工艺,发展、提升苏州工艺,大幅提高工艺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苏州工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所言:“艺术借助于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最后,企业要呼唤、寻找和培养工艺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策划人才。这是目前苏州工艺产业发展的软肋和瓶颈。因为只有有了善于寻找、发现市场和擅长工业产品设计、营销战略和策略谋划的人才,才能推动工艺产业做强、做大。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发展史和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