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消费事业的建议

关于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消费事业的建议

文化是民族之魂,也是农民的精神命脉。因此,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消费事业,可以显著提高亿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极大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为农村“四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但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消费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据《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滞后于乡村收入和总消费的增长。2000—2009年全国乡村人均文化消费的具体数据显示:其与人均产值的比例由2.38%下降到1.33%,其占人均收入的比重由8.29%下降到6.61%,其占人均总消费的比重由11.2%下降到8.53%。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乡村的程度偏低。此外,文化消费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南部发达地区远好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乡村文化消费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为:首先,农民收入偏低而文化产品价格偏高,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率与强度均偏低,农民的消费实力不足。其次,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消费观念陈旧、落后。他们的消费主要指向生活必需品,在精神文化消费上舍不得花钱,这方面支出甚至远低于人情消费(几乎占农户年收入的10%)。再次,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青年这一主力群体,加之政府未能及时调整乡村文化战略和举措,致使农村集体文化事业无人问津,各种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老化,建设滞后,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和农村文化消费有效载体都很匮乏,导致目前乡村文化消费基本停留在粗放式、自流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文化事业为乡村提供的文化产品存在“三少”现象:适销对路的产品少、农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少、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能力的产品少。由于乡村文化消费乏力,造成农村文化生活极其枯燥,低俗文化泛滥,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现象亟待改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激发农村文化消费的潜力。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收入水平是文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健康的文化消费需求,就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基础上,转向增加精神文化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转向智力型、发展型消费。

第二,要增加农村文化消费,就必须致力于转变农民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其实,农民群众对文化服务和娱乐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就是明证。但是他们对文化的消费观念还处于被动消费阶段,还停留在免费接受文化服务上。因此,“文化下乡”和各种文化惠民政策不能只满足于“下乡”和“免费”上,而是要将其作为启动农村文化消费、培养农民群众积极健康文化消费观念和习惯的重要举措,充分提升他们文化消费的能力。

第三,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文化消费的主导作用。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补贴政策的力度,把推动农村文化消费事业的发展作为当前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各项指示精神、推进文化民生、拉动文化消费的重点,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服务团体和文化事业,努力培养本乡本土的文化工作骨干和积极分子,建立“造血”与长效运行机制,让农村文化活动真正能蓬勃地开展起来,把农民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四,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消费的供给。一是要将广泛号召与布置任务相结合,使广大文化企业与文化工作者在落实“五个一工程”建设中向农村倾斜,激励他们创作与生产更多更好、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与作品,以满足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二是要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更多地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以及增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供给市场的手段来推动农村文化消费,同时政府可直接投资建设乡村文化馆(站、室)等,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或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补偿,或购买某些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不断挖掘农村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村文化消费渠道;三是加快农村文化消费主体的培养,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农村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四是要把握农村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如推广农村新技术和网络技术、倡导乡土文化等。

第五,要充分挖掘农村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其丰富的内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阐释传统乡土文化先进性、文明性的现代意义,让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重树信心,提高传统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在乡土文化中寻找先进文化的“基因”和核心价值的“内核”。我们要坚持发扬评弹立足乡镇,延续演员跑码头的传统,让“二人转”返回黑土地,让原生态歌手回归原生态,等等。不要让他们进城忘祖,贪大求洋,迷失方向,脱离根基,还是要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发展,为乡村服务。

第六,要花大力气解决地区之间乡村文化消费不平衡的问题。一是要尽快健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贫困农民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二是设立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农村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建设的进程;三是制定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消费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如减免其文化用品的税收等;四是支持欠发达地区有特色的经营性文化活动,如支持民间文艺和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渠道为农民群众开辟致富途径,增加其收入,增强其文化消费能力。

(此文是与盛小云合作的全国政协提案,写于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