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烛缸”精神

一、“烛缸”精神

1981年,阮长耿获得了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病博士学位。他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任和多方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在苏州医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但创业的艰辛却是他在国外所始料不及的。他想采用先进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开展对血小板功能的研究,这是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研究课题,但当时研究室连研制单克隆抗体最起码的二氧化碳培养箱都没有。怎么办?是放弃高起点的科学设想吗?阮长耿的回答是:不!他亲自带领科研小组,精心构思,巧妙地自制土设备“烛缸”代替二氧化碳培养箱,即在一般温箱(控制温度)里放上玻璃缸,点燃蜡烛,再套上塑料袋,待蜡烛熄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好适合细胞培养。他们硬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并用于血小板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来,包括阮长耿的导师在内的法国专家访问苏州,参观了阮长耿的研究室,对他因陋就简创造的奇迹惊讶不已、赞不绝口。

今非昔比。现在阮长耿教授的研究室条件大为改观,仅进口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就有好几台,还有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等价值几百万元的先进设备。但阮长耿教授仍念念不忘“烛缸”,经常用这种“烛缸”精神教育他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烛缸”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进取精神。它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它既反映了阮长耿教授敢想敢干、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又反映了他尊重科学、实干巧干,创造性地攻克难关的战斗风貌。当今科学研究的竞争异常激烈、残酷,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你不能只争朝夕,捷足先登,就会坐失良机,居人之后,科研成果的优先权就会失之交臂,胜券旁落。这就是“烛缸”精神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