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感怀

70感怀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我就从少年、青年、壮年迈入了老境,到了“从心所欲”的年龄。真是人生易老,生命苦短,我从心底里生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老年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能经历这个阶段,能幸福安康地度过这个阶段是值得庆幸的。我们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昔日“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摔掉了。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3岁增加到现在的73岁,翻了一番还多。苏州市的人均寿命更是达到了80岁,比全国的人均寿命提高了7岁。这不仅证明了我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生活改善,也证明了我国公民能够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我们真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主义。

我自2003年4月退休至2009年已过了6年多,虽然返聘在苏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挥余热,但还是体验到一些老年生活的况味,迫使我去思考一些有关老年的问题,有了一点心得。

首先,要承认老。毕竟是70岁的人了,一方面体力衰退了,精神不济了,思维迟钝了,不能与青壮年时候相比了;另一方面退出一线舞台了,政治生活参加少了,边缘化了,不能与在职人员相比了。要承认这样的现实,接受并正确对待这样的现实,不能不服气,更不能好强逞能;要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把生活的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和转移;要把健康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健健康康地度过晚年,既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又减轻社会负担,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此外,还要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的问题。年纪大了,身体的各个零件都老化了,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不足为怪,最终生命停止运行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既要以积极的态度防病治病,与疾病做斗争,又要以超然的心态对待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要顺其自然,坦然面对。正如陶渊明诗句所言:“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次,要缓称老。以苏州为例,7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几万,9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2万之多。因此,对我而言,年满70岁,根本没有资格称老,更不能倚老卖老,摆老资格。我这个人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这一生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业绩,平平常常,甚至有点庸庸碌碌。聊以自慰的是还算勤奋,比较认真,有时也能思考一点问题,算是小有成就,仅此而已,没有任何摆老资格的理由。

最后,要不服老。前面说要承认老,这里又说要不服老,似乎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在体能上要承认老,但在精神上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承认老,但在战略上不服老;对于生理年龄要承认老,对于心理年龄不服老。一方面要适当地读一点书,思考一点问题,做到“阅读不停,笔耕不辍”,这既能实践“老有所学”,又能达到“用脑者寿”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地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做到“老有所为”,这实际上也是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并最终真正体味到“老有所乐”的境界。

人到老年,来日无多,我要抓住生命的尾巴,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决不当无所事事的“电视宅老”“打牌教授”。因为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要过一种“有尊严、有质量、有内涵”的老年生活。

冯友兰老先生曾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指88岁,“茶”是指108岁。对此,我是不敢奢望的。我的第一目标是实践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蒋南翔校长向我们发出“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跨越73岁这个“槛”。然后是相期80岁,达到苏州市的人均寿命。若能如愿以偿,我就心满意足了。到那时,我一定再写一篇《80感怀》。

(此文是根据2009年重阳节在苏州大学举办的离退休老同志祝寿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