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提案,一份责任
2001年年初,正当我开始酝酿全国政协会议提案的时候,了解到国际卫生组织宣布在2001年发起一个为期一年的精神卫生运动,并把“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作为200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这一下子触发了我对精神病防治工作关注的神经,我当即决定对这个问题做一番深入的调研,写一份提案。
真可谓“不调研不知道,一调研吓一跳”,现实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一方面是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当时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各类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10年间增长很快,患者总数达到了1 600万人,且高层次青年患者增长更为显著,已成为高校学生病休原因之最,真是令人扼腕痛惜;另一方面是精神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一是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可谓是雪上加霜,这是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障碍;二是精神病患者医疗负担过重,往往因病致贫,使全家陷入困境;三是我国对精神病医疗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设施落后,管理不善,收入偏低,人心不稳,远远不能满足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四是对精神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的科学研究十分薄弱,这也是造成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研,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一方面是为上千万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和广大精神病医护人员的生存状况而担忧;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严重落后的现实而焦虑。当时,精神病在我国疾病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而位居第一。据专家们预测,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大流行的世纪,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尤其是这样。在今后20年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生存竞争的更趋激烈,精神病患者还会继续增加,会给我国沉重的疾病总负担雪上加霜。于是,我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研究,为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并形成了一份提案。在2001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这份提案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多家媒体做了报道,其中一家报纸记者还做了专题采访。后来,《人民政协报》将这份提案全文发表,这比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还要令人高兴。更可喜的是国家卫生部(现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社保部对这份提案做了认真答复,肯定了提案的重要意义,采纳了部分建议,对尚难实施的建议也做了说明。
自提案内容见报之后,我又陆续收到了十几封精神病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来信。他们一方面对我的提案代表了他们的心声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反映了他们的困难及其要求和改变现状的急迫心情。于是,我再次做了调研,并综合了他们的意见,写出《对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再建议》(以下简称《再建议》)的提案,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的积极回应。两次提案的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采纳,使我感到十分欣慰。更出乎我意料的是,2002年10月《再建议》这份提案被评为第九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我还应邀赴京参加了优秀提案表彰大会,收获了一份惊喜,这比我获得科技进步奖更有成就感。我深深体会到:写一份提案,尽一份责任,就会得到一分收获,分享一份快乐。
(此文写于2009年7月,后发表在《苏州政协》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