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悟本现象”我们能悟出什么
最近一个时期,号称“养生专家第一人”“京城最贵中医”的张悟本及其所宣扬的治疗各种疾病的妙方“吉祥三宝”(绿豆、长条茄子、萝卜)和畅销一时的大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遭到了各大媒体的口诛笔伐。但是,一个纺织厂的下岗工人为什么一下子变成红遍大江南北的“神医”?为什么养生保健的话题会如此火爆?为什么漏洞百出的养生保健书籍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并不高明的骗子趋之若鹜?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令长期关注科普工作、从事科普写作的我陷入了深思。
首先,中医养生行业失范,乱象丛生。在我国当今出现养生保健热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映。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因而普遍对自身的健康问题更关注了;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而且是“未富先老”,这个庞大的“银发一族”都有“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更为迫切,也有“用钞票换健康”的打算,但毕竟条件所限,因此更愿意接受简单易行、花费不多的养生方法。此外,我国医改滞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下子还很难解决,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希望通过养生的方法来防病健身。这三个方面对养生的需求蓄积了很高的势能,就像悬河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疏解,一旦悬河找到缺口,就会一泻千里、泛滥成灾,而这个缺口就被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的谬论打开了。他们充分利用公众的客观需求和主观心理做足文章。由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的总体达标比例均不高,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而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中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似是而非的养生理论,那些听上去似有道理的养生秘诀,使受众很容易产生盲从、狂热的心理。实际上这种“神医乱象”一直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大名鼎鼎的“神医”胡万林,用芒硝做秘方治疗癌症,红极一时,结果闹出了人命被投进了监狱。前几年又出了个刘太医,号称是金朝名医刘宪素、明朝太医刘纯的后代,吹得神乎其神,结果也因非法行医受到法律制裁。现在“养生教父”“健康教母”“史上最智慧的健康养生专家”又纷纷出笼、粉墨登场,真可谓“江山代有‘神医’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把我国养生事业搅得个昏天黑地,老百姓深受其害。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问题,今天张悟本倒了,用不了多久,还会有王悟本、李悟本冒出来,这是可以预见的。
其次,媒体失责,推波助澜。在近几年全民养生热中,全国各大电视台、电台几乎天天有专家讲养生,书店、书摊上摆满了养生保健书籍。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年这类图书就出版了6 000多种。在畅销书排行前十名中,养生书占了七八。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媒体大势炒作、做秀、做托,甚至将养生话题娱乐化,完全放弃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一个工人出身的张悟本,他有何德何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变成“养生专家第一人”,这完全是由站在他背后的团队精心策划、炒作的结果。
再次,科普失语,阵地失守。在公众热切期盼养生保健知识的时候,我们的科普工作没有能做出快速、积极、有效的响应,而这个先机却被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抢过去了,科普错失了受众和阵地。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不仅对大众的需求反应敏捷,而且他们很会使用各种吸引大众的手段:一是利用脱口秀式的通俗语言,把似是而非的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二是大打“亲和”牌,从“理解你”“关心你”的角度推荐简单易行、省钱省事的“养生方法”,俘获人心;三是标新立异,用雷人的话语吊足受众的胃口;四是无知无畏、敢写敢讲、剑走偏锋,以此抓人眼球。反观我们的科普主力军,那些真正的医学家、养生专家,一是由于本身工作繁忙,搞科普是业余性质,加之考核机制、体制等问题,科普不计工作量,不算成果,也有的专家视科普为小儿科,不屑一顾,因此搞科普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战斗力;二是科普是一门学问,要搞好不容易,医学家、养生专家大多对公众的需求缺乏了解,对科普的表现手法缺乏研究,仍按照搞学术研究那一套去搞科普,严谨有余,生动不足,内容艰深,语言晦涩,缺乏通俗性、实用性、趣味性,不受欢迎;三是许多专家缺乏对当今科普理念和意义的深层理解,科普与科研是科技创新的两个轮子,是相互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因此搞科研也离不开科普,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性、渗透性、融合性、综合性趋势的今天,专家需要了解更多的科技信息,掌握更广泛的科技知识,因此专家也需要科普,专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因而有义务回馈社会,专家从事科研工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就有责任向纳税人汇报工作,报告科研成果,就要做科普工作,这种科普理念许多医学专家、养生专家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四是我们有的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斗争性。当看到养生领域里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在大肆散布谬论、危害人民健康的时候,一个正直的医学专家、养生专家难道还能环顾左右而听之任之吗?还能去计较个人得失而无动于衷吗?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失察,监管乏力。在我国养生保健热已持续多年,但没有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至今养生保健行业仍处于卫生工作的边缘状态。虽然我们国家也有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机构,也推行了“治未病”工程之类的项目,但力度不够,尚未形成气候。我国养生保健行业缺乏准入“门槛”,缺乏监管部门,缺乏相应法规,还处于“三不管”的真空地带。只有出现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才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才会出面治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段时间,这些未达标的养生保健行业的商家又故态复萌,周而复始地违规营业。
为此,我在这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养生保健事业的领导和监管。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也是一个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大产业。它关系到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更好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将它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之中,列入政府医药卫生事业的主要工作之中来统筹谋划和考虑,使养生保健事业能得到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监管,保证其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二,大力整顿当前养生保健行业的乱象。主管医药卫生的领导部门要分别对违规违纪的现象进行查处,对不合格的养生出版物要坚决撤架,对不合格的电视节目要坚决停播,对已散布的谬论要组织专家进行批驳,以正视听,消除流毒,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上述各主管领导部门的协调机制、必要的准入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问责制度,严格把好关。
第三,政府和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家资源,通过推荐、论证、审批,组织一支高水平的专家科普宣讲队伍、图书创作队伍,花精力和财力为他们搭建科普教育的传播平台,只靠专家各自为战是无法和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抗衡的;二是要建立激励科学家投身科普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和维护他们从事科普事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强势媒体的作用。要像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易中天、于丹那样来打造医药保健知识讲座。只要选对专家,凭借公众对医药保健知识的渴望和医药保健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各个地方电视台也可打造各具特色的养生保健节目,这样不仅能有效普及医药保健知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消除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的流毒。
第四,要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健康素养上狠下功夫。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后“三科”,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一旦掌握了就可以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过去我们在科普特别是养生保健科普中只重视具体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后三科”的传播。其实,张悟本等伪养生专家很多的谬论、极端的言论、剑走偏锋的说辞、“包治百病”的提法,具有“后三科”素养的人一眼即可识破。因此,我们在科普特别是养生保健科普中要特别重视“后三科”的传播,尽快实现由“一科”向“四科”的转化。
第五,加强科普专业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一个伟大的事业没有专业队伍是不能壮大和持久的。我国科普事业之所以发展迟缓,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普专业队伍,后继乏人。科普是一门学问,要求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科技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现在的科普队伍主要靠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组成。他们大多是兼职,且本身知识结构也存在偏颇,很难适应当今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着力构建文理知识交叉复合型的科普队伍,高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从事科普的专业人才。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