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吴文化的重要支柱

科技文化:吴文化的重要支柱

首先,有必要对文化、科技文化、吴文化的概念,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简要阐释。尽管这几个词语频繁出现,但其准确的释义尚未统一,仍有分歧。

何谓文化?目前有多种解释:狭义的文化常指文学艺术,文化也泛指一切知识,通常所说的“学文化”就是指学习知识;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主要从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角度诠释文化现象。

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科技文化,二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丰富、深邃,但外延宽泛、模糊,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科技文化是指人类科技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积淀、凝结而成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追求的目标主要是认识、研究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其主要内容是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也包含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及科学技术活动的各种建制和范式。由此可见,科技文化是“立世之基”。而人文文化,简言之,其主要内容是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关系到如何做人,如何培育人性、健全情感、完善人格,进而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人文文化是“以人为本”。科技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即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而人文文化的核心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尽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形成背景、关注对象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则是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源共生的。科技文化中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有科技文化,其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席文教授曾在题为《文化整体:古代科学研究之新路》的论文中写道:这些文化整体不仅包括了宇宙观、社会、制度、个人以及特定历史场合的科学研究的其他方面,更涵盖了把这些方面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整体包括:科学家如何谋生,他们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如何,同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他们如何交流,以及他们使用什么概念的假设。说社会因素决定着个人思想,或是说思想改变社会,这都是过于简单的看法。影响是双向的。当思想家回应并影响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时,文化整体中各个方面在发生着相互作用。这一段论述也许对我们理解科技文化、人文文化,以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特别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其社会功能日益增强和显现。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则科学技术化,科技文化逐步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成为先进文化的活跃前沿,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恩格斯早在1883年就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力量”既是指对发展生产力的推动性力量,也是指对解放思想、孕育先进文化的先导性力量。因为,一切科学发现、科技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冲破旧观念的束缚中诞生的,这对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还是牛顿“经典力学定律”的论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都在思想和哲学领域里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思想革命。而以蒸汽机的发明,电能的突破、应用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以及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对于经济、文化的作用更是为大家所熟知。因此,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和先导,它对人文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促进和互动的作用。科技文化的精髓即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同样也是人文文化的精华。

何谓吴文化,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综合起来,可以大体归纳为: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具有浓厚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文化。

现在,吴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吴文化研究蓬蓬勃勃,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有关著作连篇累牍。它们的注意力或集中在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上,或集中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书画、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门类多样的艺术形态上,或集中在历代涌现出来的众多的文化名人及其思想和著作上。总而言之,吴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文化上,但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吴文化的一个主要支柱——科技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憾。

但无论是古代苏州的发展,还是今日苏州的崛起,无不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而也无不得益于科技文化的支撑。

远古时代的苏州是一个生产落后的荒蛮之地。《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随嬴蛤。”《禹贡》中提道:这里的土地是“厥上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吴越春秋》也记载:这里是“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群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通过艰苦的劳动,发挥了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一代又一代,开掘运河,兴修水利,改造自然,才形成江南水网,造就了良田沃土;选种育种,精耕细作,不断提高产量,才成为天下粮仓。而后,苏州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文化昌盛的先进地区。这一切变化首先靠的是科学技术,进而也可以说靠的是科技文化。

到了20世纪末,苏州积极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方针,制定了科教兴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政策,陆续兴建了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开发区等高新科技开发区。苏州经济取得持续高速增长,在省内甚至国内的排名快速跃升,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2004年11月,苏州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同时还摘取了含金量很高的“年度城市”大奖。评选委员会在评语中指出:“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 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这段精辟的评语道出了苏州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当今城市的竞争,已从单一的经济竞争走向了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竞争,而其中点到的“东方水城”“古典园林”和“双面绣”等文化符号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这也恰恰是苏州科技文化最具特色的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是从古至今苏州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是吴文化最重要的支柱和基石,也是吴文化的先导和硕果。

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人类的科技活动中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因此它必然包含着科学技术的禀赋和特质。同时它也必然内蕴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之中,深含在从事科技活动的群体(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科学方法之中,并若隐若现地外化在世人面前。其中,有的如科技知识,包括科学发现、科技发明和创造,往往比较容易展示、理解;有的如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则比较隐蔽,需要挖掘、揭示、阐释,才能让人领悟。科技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人们一旦接受了科技文化的恩泽,在行动中效法,使科技文化的意蕴和智慧得以彰扬,就会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在推进“四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是我们含辛茹苦、甘守寂寞,开展“苏州科技文化史”研究的主旨。

古代苏州的一些科学成就如天文图、纺织、钟表等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中外学者们大都只做了一些零星分散的研究,且多为就科技论科技、就个人论成就,没有把苏州古代科技作为一个整体,并从科技与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加以考察;也缺少把爱科学与爱国、爱民及求实、创新的精神统一起来加以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研究与弘扬吴地科技文化将有助于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科技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外可进一步提升苏州作为最佳投资地区的形象,吸引外资;对内可为政府各部门提供苏州科技文化史资料,既可作为学习和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之借鉴,又可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文化强市之参考。此外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为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科学素养提供有价值的教材;二是可以为科技展馆充实内容和突出特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爱国爱民的思想及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2006年,苏州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后,确立了苏州的城市精神为“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从对“苏州科技文化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热爱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优良传统,开放与包容的先进理念,对创新、优质的追求,注重科学、持续、和谐的发展和宁静而有品位的生活。似乎我们对苏州科技文化研究的成果恰巧为现代苏州的城市精神做了注解和佐证。

(此文为本人主编的《苏州科技文化》一书的导言,该书于2016年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