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党意识,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两大紧迫课题
60多年前,包括民进在内的各民主党派集中了当时社会各界的知识精英,他们大多是知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政治才干和专业知识,这正是当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亟须的。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中担任要职,在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天,情况大不相同。现在的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是“文革”结束之后加入的,他们不具备老一辈民主人士的政治资本,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对民主党派的历史不甚了解,对60多年前的民主党派创始人历史性选择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政党意识相对薄弱。客观地讲,我国的民主党派受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意识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又屡遭极左路线的冲击,政党意识“后天缺失”。在社会上民主党派“无用论”“花瓶论”的影响下,真正把加入民主党派作为实现政治理想、施展政治抱负、展示政治才华的人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民主党派内部存在认识误区,这些人往往缺乏政党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没有真正肩负起当今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0多年了,现有8 000多万党员。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大党,党内集中了我国最杰出的人才,特别是“文革”之后,加强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党内许多学历高、专业强的才俊进入了领导班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致力于执政能力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外,还加强了党建理论和执政理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执政党的理论自觉。反观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小党,8个民主党派的总体人数也不过约80万,仅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分之一,人数不对称,权利不对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特别是监督和制约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参政党作为参政议政的“人才库”“智囊团”的优势正在进一步丧失。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党派成员自身建设的力度、深度、广泛和持续程度,与中国共产党相比,均有很大差距;作为参政党,其建党理论和参政议政理论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参政党的建设和参政议政的行为缺少理论指导,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政党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正视问题,把如何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特别是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作为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全会内组织力量开展研讨,作为增强政党意识、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激发和调动全会政治热情的重大举措,进而向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研讨,为维护、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和丰富世界政治文明经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