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原因剖析
当今学术腐败之所以如此猖獗,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追求利益特别是眼前利益已成为时尚,反映到学术界,便出现了部分学者急功近利、浮躁情绪膨胀的现象。有的学者不甘寂寞,急于改变清贫境遇,与商界联手牟利,借媒体进行炒作,“核酸风波”“基因皇后”之类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二,专业工作者道德滑坡,特别是年轻一代部分学者伦理缺失,自律放松。由于这些年来的教育重视智育,轻慢德育,使年轻学者抗“病”能力差,往往抵御不了利益的诱惑,守不住科学伦理底线,屡屡犯禁。第三,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整个社会风气不正,党风不纯,奢靡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严重,腐败现象泛滥。学术界不是孤岛,学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不可能不受其侵蚀。党内出了不少大贪巨贪,学术界的腐败与之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因而大家见怪不怪,甚至到了近于麻木的地步。加之学术界长期以来缺乏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学术腐败难以遏制势所必然。第四,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目前整个学术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完善,而与学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许多环节,如职称、工资、待遇、奖励等,都采用简单的量化管理模式和形式主义的操作方法来处理,如要求论文多少篇、核心杂志多少篇、SCI收录多少篇,要求哪一等级的课题、哪一等级的奖项,等等。这无疑给学者施加了过于沉重的压力和苛刻的要求,因而助长了造假风气的滋生。第五,领导失范导致失职。现在不少领导,包括一些学术机构的领导都深知学术这块牌子的重要性,就纷纷向学术伸手。有的已是既得利益者;有的在“将得利益”的驱动下,争职称,争学科带头人,争博士生导师,争项目负责人,争主编;有的虽不是主动去争,但也半推半就,或“难以拒绝”,或“恭敬从命”,或“无奈笑纳”。因此,不少领导本身就是学术腐败的当事人、牵涉者,根本不可能旗帜鲜明地去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即便反对,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或是眼开眼闭,或是虚以应对。这种情况下,学术腐败根本得不到整治,只能任其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