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志治河

一、立志治河

黄万里(1911—2001)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第三个儿子。起初他学的是铁路桥梁工程专业,由于1933年黄河泛滥,多处决口,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黄万里便立下“治理黄河”的志向,出国改学水利工程专业,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7年,他学成归来,就此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1947年,他当上了甘肃省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并加入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治理黄河、三门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流经土质疏松的西北黄土高原,并挟带着大量泥沙,在下游冲积成一片沃野千里的平川。一方面,这种泥沙运动对缺少平原土地的中国先民而言是天赐福土,因此黄河被人们视为一条利河;另一方面,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大,逐渐淤积,抬高河床,决口和改道十分频繁,给下游人民造成极大危害,所以黄河又被人们视为一条害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一心想治理好黄河水患,造福人民,但黄河该如何治,其症结在哪里,政府内部长期存在严重的分歧。

1952年,我国向苏联聘请专家为黄河治理制定规划,遗憾的是,请来的专家均为水利工程专家,他们虽熟悉水坝工程,但对整个河流的治理并不擅长。经过9个多月的调研,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于1954年10月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它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报告而只是一个轮廓,却成为一项重大决策。1955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提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其中一期工程包括三门峡、刘家峡及支流水库、灌渠等。全国人大通过了这个规划。

1956年5月,黄万里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递交了《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4 000年的治河经验使得中国先贤千年以前就在世界上最早地归纳出了4种防洪方法,即沟洫或拦河蓄水、堤工堵水、束水浚深治河和缺口疏水。另外,近40年来,中外学者融合德国人治河的理论和方法,又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忽视这些方法与经验,单纯认为有了坝就可以解决下游防洪问题是不妥当的。他还指出:做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含沙量,但黄河淤积仍会发生。而且,上游出库的清水将产生可怖的急速冲刷作用,要想抵挡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他最后强调,“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会造成严重后果。三门峡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至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黄万里还建议三门峡大坝一定要有刷沙出库的措施,这样可以为日后泥沙大量淤积预先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