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虫草害防控

四、病虫草害防控

1.病害

玉竹病害比较突出,特别在老产区、连作地、低洼地、引种栽培种苗储存过久的地块,常常发现病害大面积暴发,引起植株变黄、发生病斑、枯萎死亡等情况。根据发病特征及发病程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根腐病:4~7月发生,5月尤为严重。发病初期观察田间植株叶片转黄绿色至黄白色,挖出根茎,可以看到根茎上有腐烂的部位,或能观察到白色的真菌斑块,发病部位周边土壤呈水渍状,有时能观察到蚯蚓等地下生物的活动。在持续高温多雨天气之后,逢日晒干燥情况,带病植株大多叶片发黄,逐渐枯萎,地下根茎逐渐完全腐烂(图2-10)。其致病菌被多人分别鉴定,结果并不一致,分别有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等报道。玉竹根腐病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变化过程。

根腐病以防为主,部分真菌杀菌剂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如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但在疾病发生后再防治,效果并不显著。防治方法一是严格轮作制度,老种植区逐渐退出种植,有规划地引种到新的周边地区种植;二是新种植区不从病害严重的田块或疫区引种,注意种苗的消毒,防止通过种苗传播;三是可以采用水旱轮作,可有效预防根腐病发生;四是种植田块注意前茬作物不能有严重土传病害,种植地不低洼积水,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壤消毒,每亩产量施石灰100千克,整地前翻入土中。

img

图2-10 玉竹根腐病严重发生田块(左)和玉竹根腐病病灶(右)

(2)叶斑病:又名褐斑病,为真菌病害。据报道病原菌为日光兰链格孢 (Alternaria asphodeli) 受害时叶面产生褐色病斑,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受叶脉所限而呈条状。病斑中心部位灰色,周围呈灰黑色(图2-11)。一般5月初开始发病,7月发生严重,直至收获均可感染。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以及田间湿度过大,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需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img

图2-11 玉竹叶斑病形态

(3)褐斑病:为真菌病害。受害时叶面产生褐色病斑,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受叶脉所限而呈条状。病斑中心部颜色较淡,中央灰色,后期呈霉状,即病原菌子实体。一般在南方5月初开始发病,7~8月发生严重,直至收获均可感染。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以及田间湿度过大,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4)紫轮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斑生于叶两面,圆形至椭圆形,直径2~5毫米,初期红色,后中央呈灰色至灰褐色,上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掉。②发病初期选用50%代森锰锌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万霉灵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15天喷1次,连续2~3次。

(5)锈病:受害叶面上长有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色病斑,叶背面有黄色环状小粒(锈孢子器),后期小粒破裂散出锈色孢子粉。常于5~7月发生,6~7月湿度较大时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大面积成片发病时,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6)茎腐病 在苗期出苗后发病,玉竹幼茎基部近地面处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绕茎,病部变黄褐色缢缩,叶片开始枯萎,最后病株倒伏枯死。病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幼苗出土后,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发病最重,发病株率高达15%,春季出苗期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用3%广枯灵或甲霜img霉灵水剂600倍液浇灌。

(7)灰霉病 主要为害叶和花。叶部病斑近椭圆形,天气干燥时呈褐紫色,边缘清晰,有模糊的轮纹;潮湿时病斑扩大,呈水渍状,背面长出灰褐色的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灰霉病整个雨季发病均重,尤以玉竹谢花后的4月下旬至5月下旬流行。发病先从花开始,病花将病菌直接带到叶上;加之花中营养更为丰富,以及落花积蓄雨水,落花周围湿度更大,有利发病。花期防治灰霉病尤为重要。

防治方法:灰霉病的防治应重点抓住开花至谢花期的防治,50%异菌脲600倍液、50%百菌清500倍液、70%代森锰锌700倍液等药剂的防治效果都较好。

(8)白绢病 主要为害地下根茎及地上茎基部。茎基部受害,初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其上密生白色绢丝状霉,多呈辐射状,后期病部产生褐色像油菜子大小菌核,病部腐烂后整株枯死。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中旬流行。

防治方法:每亩施用石灰10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杀死菌丝;施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200倍拌细黄土撒在病部根茎处;洒施50%代森铵800~1000倍液,7~10天1次,连施2次。

2.虫害

虫害主要有蛴螬、野蛞蝓等为害幼嫩根茎的害虫。

img

图2-12 蛴螬为害地下根茎(左为蛴螬穴,右为表皮损伤和病菌感染)

(1)蛴螬 幼虫在地下啃食玉竹地下根茎,咬断幼苗和根,致使根茎腐烂,植株死亡;或啃食地下茎皮,形成伤疤,使玉竹生长衰弱,容易感染根部病害,影响玉竹的产量和品质(图2-12)。成虫食害叶片。主要防治措施是冬季清除田间杂草,少施用腐熟农家肥料,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密度。利用其趋光性强的特点,可用黑光灯、日光灯诱杀。如用毒饵诱杀幼虫,则取90%敌百虫50克,对水500克,拌棉籽饼粉或菜籽饼粉5千克,傍晚撒在玉竹行间,每隔一定距离撒一个小堆。如用土农药石蒜鳞茎或基楝叶、麻柳叶等进行防治,则结合施肥将石蒜鳞茎等洗净捣碎,每桶粪水放3~4千克石蒜浸出液进行浇灌。

(2)野蛞蝓 俗名鼻涕虫、粘粘虫等。属软体动物,食性杂,在玉竹地偶有发生。4月玉竹地上茎尚幼嫩,野蛞蝓在近地面处将地上茎咬断或咬伤,造成死苗倒苗,严重时局部成灾,造成严重损失。在南方4~6月气温15~25℃时为害玉竹。成虫怕光,盛夏时常在荫蔽处夏眠。可在沟边、地头或玉竹行间撒石灰粉,每亩使用5~7.5千克,保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