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虫草害防控

四、病虫草害防控

白术病虫害比较严重,病害有立枯病、铁叶病、锈病、根腐病、黑斑病、白绢病、花叶病等,尤其以白绢病、根腐病、立枯病、铁叶病发生较为普遍;虫害方面主要有地老虎、蛴螬、术蚜,其中以地老虎、蛴螬为害最严重。

(一)白术白绢病

白绢病俗称“白糖烂”,由真菌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侵染所致,是一种腐生性很强的土壤习居菌,湿热条件下生长活跃,189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首次报道。白绢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多雨地区,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病菌主要侵染植株根茎部,植株染病后,茎基和根部皮层出现黄褐色至褐色软腐,水分和养分的运输通道被阻断,叶片逐渐萎蔫黄化,顶尖凋萎、下垂而枯死。白绢病侵染有干腐和湿腐两种症状。在较低温度和干燥条件下,病株根茎腐蚀仅存导管纤维,呈“乱麻状”干腐;在高温高湿下,菌丝蔓延较快,白色菌丝布满根茎,并溃烂成“烂薯”状湿腐。后期受害植株地上部分逐渐萎蔫死亡。当温湿度适宜时,根茎内的菌丝穿出土层,向四周土表蔓延,并产生许多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丝呈白色绢丝状,具光泽。菌核初为乳白色或米黄色,后变为茶褐色。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白术外,玄参、桔梗、太子参、地黄、黄连、绞股蓝、丹参等药用植物都可受其为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种栽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且仍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因此,多年连作会加重白绢病的发生。菌核随水流、病土或混杂在种子中传播。带菌种栽栽植后发病,发展成为田间中心病株。菌丝能沿着土壤缝隙蔓延为害邻近植株。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高温多雨易造成病害流行。最适发病温度为30~35℃,通气好、低氮的沙壤土发病重。在浙江常年于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①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②选用无病害种栽,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浸种后下种;③栽种前每公顷用15千克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④及时挖出病株,并用石灰消毒病穴;⑤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区。

(二)白术根腐病(图5-5)

白术根腐病为维管束系统性病害。白术受害后,病株细根首先呈黄褐色,随即变褐色而干瘪,然后蔓延到粗根和肉质根茎。病菌也可直接侵入主根,主根感染后,维管束变褐,继续向茎秆蔓延,使整个维管束系统发生褐色病变,呈现黑褐色下陷腐烂斑。后期根茎全部变海绵状黑褐色干腐,皮层和木质部脱离,仅残留木质纤维及碎屑。根茎发病后,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枝叶萎蔫。检视根茎和主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呈明显褐色圈。最后,白术叶片全部脱落而成光秆,病株易从土壤中拔起。各产区发生较普遍,严重发生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并使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菌侵染所致,也有报道称其为多种镰刀菌复合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苗、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借助风雨、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传播为害,通过虫伤、机械伤等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种栽贮藏过程中受热使幼苗抗病力下降,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壤淹水、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根系发育不良,以及由线虫和地下害虫危为产生伤口后易发病。生产中后期如遇连续阴雨以后转晴,气温升高,则病害发生重。在日平均气温l6~17℃时便开始发病,最适温度是22~28℃。在浙江常年于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发病期间雨量多、相对湿度大是病害蔓延的重要条件,蛴螬等地下害虫及根结线虫为害会加剧白术根腐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①和禾本科轮作;②选用无病健壮的作种,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3~5分钟,晾干后下种;③发病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区。

img

图5-5 白术根腐病

(三)白术立枯病

立枯病为白术苗期的重要病害,俗称“烂茎瘟”。常造成烂芽、烂种,严重发生时可导致毁种。未出土的幼芽、幼苗及移栽后的大苗均能受害,主要侵染植株根尖及根茎部的皮层。幼苗受害后,初始在近地表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暗褐色病斑,略具同心轮纹。发病初期,染病幼苗白天叶片萎蔫,夜间恢复正常,病斑逐渐扩大、凹陷;当病斑绕茎1周后,茎部坏死,并缢缩成线状(俗称“铁丝茎”)。随后植株地上部分萎蔫,倒伏死亡。严重发生时,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甚至导致毁种。有时贴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也可受害,叶缘产生水渍状深褐色至褐色大斑,整张叶片很快腐烂、死亡。在高湿条件下,病部会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以及大小不等的小土粒状的褐色菌核,从而有别于白绢病与根腐病。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害多种药材以及茄果类、瓜类等农作物。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茎、根部引起发病,通过雨水、浇灌水、农具等传播为害。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发育适温为24℃ ,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值3~9.5。早春播种后若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白术出苗缓慢,则病害易流行;多年连作或前茬为易感病作物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土壤消毒,种植前每公顷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②发病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病区。

(四)白术铁叶病

白术铁叶病,俗称“癃叶”。此病发生普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秆及术蒲,常造成叶片早枯,导致减产。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铁黑色、铁黄色或褐色病斑。病斑有时近圆形,常数个病斑连成一大斑,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多自叶尖及叶缘向内扩展,严重时病斑相互汇合布满全叶,使叶片呈现铁黑色。后期病斑中心部灰白色或褐色,上生大量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至全株,白术叶片枯焦并脱落。茎秆受害后,产生不规则形铁黑色病斑,中心部灰白色,后期茎秆干枯死亡。苞片也产生近似的褐斑。病情严重时在田间呈现成片枯焦,颇似火烧,药农又称其为“火烧瘟”。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白术壳针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栽的叶柄残基上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翌春分生孢子器遇水滴后释放出分生孢子,借助水滴飞溅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不断引起再侵染,扩大蔓延。雨水淋溅对病菌的近距离传播起主导作用,种栽带菌造成病菌的远距离传播。病害发生期长,流行需要较高的湿度。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10~27℃温度范围内都能引起为害,雨水多、气温骤升骤降时发病重,干燥条件下病害发展受到抑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从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雨季发病重,一直延续到收获期均可发病。

防治方法:①清理田间卫生,烧毁残株病叶;②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3~4次。

(五)白术锈病

白术锈病,俗称“黄斑病”“黄疸”,是白术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失绿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黄绿色斑块,周围具褪绿色晕圈,在叶片相应的背面呈黄色杯状隆起,即锈孢子腔,当其破裂时散出大量黄色的粉末状锈孢子;最后病斑处破裂成穿孔,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叶脉的病部膨大隆起,呈纺锤形,同样生有锈孢子腔,后期病斑变黑干枯。

此病由真菌担子菌亚门双胞锈菌侵染所致。白术是中间寄主,目前对其冬孢子的形成及越冬场所不详。在浙江常年于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夏季,骤晴骤雨是白术锈病迅速发展、蔓延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①打扫田间卫生,烧毁残株病叶;②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喷施,7~10天1次,连续2~3次。

(六)地老虎

白术苗出土后至5月,地老虎为害最严重,一般以人工捕杀为主。术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视术地,如发现新鲜苗和术叶被咬断过,在受害术株上面有小孔,可挖开小孔,依隧道寻觅地老虎的躲藏处,进行捕杀。至6月后术株稍老,地老虎为害逐渐减轻。

(七)术蚜

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春分至芒种)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用鱼藤精1份加水400份,于充分搅匀后,在清晨露水干后喷射,效果良好。

(八)术籽虫

术籽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害白术种子。

防治方法:①水旱轮作;②冬季深翻地,消灭越冬虫源;③白术初花期,成虫产卵前喷50%敌敌畏800倍液,7~10天1次,连续3~4次;④选育抗虫品种,选阔叶矮秆型白术,能抗此虫。

(九)蛴螬

从立夏至霜降期间,白术收获前,均有为害,在小暑至霜降前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在9~10月间早翻土,此时,蛴螬还未入土深处越冬,在翻土时应进行深翻细捉;②用桐油、硫酸铜(俗称“胆矾”)防治。在摘除花蕾后,结合第三次施肥时,每担粪水加桐油200~300 克施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