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植物及主要栽培品种

图8-5 栝楼果
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是葫芦科,栝楼属。全世界有70余种,我国有40多种,经过实地调查,对国内的栝楼属植物进行了初步整理,鉴定15种植物,其他包括1个新种为绵阳栝楼,其他14种分别为栝楼、双边栝楼(中华栝楼)、多卷须栝楼、大子栝楼、湖北栝楼、长萼栝楼、糙点栝楼、粉花栝楼、喜马拉雅栝楼、王瓜、瓜叶栝楼、蛇瓜等。
中华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是葫芦科,栝楼属攀援藤本植物;块根肥厚,淡灰黄色,叶片纸质,轮廓阔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短尖头状细齿,叶基心形,上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掌状脉;叶柄具纵条纹,花雌雄异株。单花花梗长可达7厘米,总花梗顶端有花;小苞片菱状倒卵形,花萼筒狭喇叭形,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花药柱长圆形,雌花单生,果实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卵状椭圆形,扁平,6~8月开花,8~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江西。生于海拔400~185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灌丛中及草丛中。该种的根和果实均作天花粉和栝楼入药。
多卷须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var. multicirrata (C. Y. Cheng et Yueh) S. K. Chen]别称:瓜蒌、厚叶中华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攀援藤本。本变种与中华栝楼(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较厚,裂片较宽大,卷须4~6歧,被长柔毛,花萼筒短粗,长约2厘米,顶端径约1.3厘米,密被短柔毛。主要生长于海拔600~1500米的林下、灌丛中或草地。主要产自广西、广东北部、贵州和四川等地。
长萼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laceribractea Hayata),攀援草本,茎具纵棱及槽,无毛或疏被短刚毛状刺毛,果实球形至卵状球形,径5~8厘米,成熟时橙黄色至橙红色,平滑,种子长方形或长方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宽5~8毫米,厚4~5毫米,灰褐色,两端钝圆或平截,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长于海拔200~1020米的山谷密林中或山坡路旁。产自台湾、江西、湖北、广西、广东和四川等地。
糙点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cordata Roxb.),藤状攀援草本植物,长3~4米。茎中等粗,除具纵棱及沟外,密具椭圆形鳞片状糙点,节上有毛。生于海拔920~1900米的山谷密林中或山坡疏林或灌丛中,多攀援于灌木上。主要产自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贞丰。
粉花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subrosea C. Y. Cheng et Yueh)是属于葫芦科栝楼属的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广西南部的攀援藤本。果近球形,长7~9厘米,径5~7.5厘米,橙红色,无毛;果梗稍粗,长2~2.5厘米。种子长方形,种脐端钝三角形,另端平截。花期7~8月,果期8~9月。
喜马拉雅栝楼,多年生草质藤本,长数米。块根粗大,富含淀粉。茎有棱线。叶形变化甚大,掌状3~5深裂,长7~15厘米,宽4~13厘米,基部阔心形,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被柔毛;叶柄长2.5~5厘米,被毛。卷须2~3裂,与叶对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瓣6,白色;苞片披针形,有齿缺;萼管长4~5厘米,极狭,外面稍被毛。果长柱形,两端渐狭而尖,长7~10厘米,宽2.5~4厘米,熟后橙红色。种子多数,长6~8毫米,两侧有小耳,棕色。生于荒地的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栝楼为异花授粉植物,经长期栽培,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品种类型,现生产上以仁栝楼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