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现代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
前言
第一章 概说
一、茶的历史
二、茶产业规模
三、茶的产区
(一)江北茶区
(二)江南茶区
(三)西南茶区
(四)华南茶区
四、茶类
(一)绿茶
(二)红茶
(三)黄茶
(四)白茶
(五)黑茶
(六)青茶(乌龙茶)
五、茶树品种的适制性
第二章 茶树品种
一、湖北省优良品种
(一)鄂茶1号
(二)鄂茶2号
(三)鄂茶3号
(四)鄂茶4号
(五)鄂茶5号
(六)鄂茶6号
(七)鄂茶7号
(八)鄂茶8号
(九)鄂茶9号
(十)鄂茶10号
(十一)鄂茶11号
(十二)鄂茶12号
二、国内优良品种
(一)乌牛早
(二)白毫早(华茶69号)
(三)龙井43(华茶37号)
(四)福云6号(华茶33号)
(五)中茶108
(六)福鼎大白茶
(七)福鼎大毫茶
(八)浙农113(华茶61号)
(九)舒茶早
(十)龙井长叶(华茶60号)
(十一)迎霜(华茶41号)
(十二)安吉白茶
第三章 茶树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一)根
(二)茎
(三)芽
(四)叶
(五)花
(六)果实
二、生物学时期
(一)幼苗期
(二)幼年期
(三)青年期
(四)壮年期
(五)衰老期
三、生长发育特点
(一)种子发育
(二)枝梢发育
(三)根系发育
(四)开花结果
四、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二)水分
(三)光照
(四)土壤
(五)坡度
第四章 茶树育苗
一、有性繁殖
(一)种子质量标准
(二)种子繁殖方法
二、无性繁殖
(一)短穗扦插
(二)低位嫁接
三、茶苗出圃
(一)茶苗出圃标准
(二)起苗要求
(三)运输要求
第五章 茶树建园
一、园地选择
(一)土壤
(二)地形
(三)环境
二、园区规划设计
(一)道路系统
(二)排灌系统
(三)生产与管理用房
(四)隔离系统
三、园地整理
(一)整地方式
(二)整理定植带
(三)施足基肥
四、品种选择
(一)品种优性原则
(二)品种定量原则
(三)品种搭配原则
五、双行密植
(一)茶苗质量标准
(二)双行密植方式
六、凹沟深栽
(一)精细栽植
(二)浇足定根水
(三)定干修剪
(四)定植时期
第六章 茶园土肥水管理
一、土壤管理
(一)土壤耕作
(二)行间覆盖
(三)间作绿肥
二、肥料管理
(一)施肥原则
(二)幼龄茶园施肥
(三)成龄茶园施肥
三、水分管理
(一)保水
(二)排水
(三)灌水
第七章 茶树修剪
一、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一)第一次定型修剪
(二)第二次定型修剪
(三)第三次定型修剪
(四)第四次定型修剪
二、成龄茶树周期修剪
(一)轻修剪
(二)深修剪
三、衰老茶树更新修剪
(一)重修剪
(二)台刈
第八章 茶树病虫害防控
一、综合治理的方式
(一)优化生态
(二)农业防治
(三)物理防治
(四)生物防治
(五)化学防治
二、安全使用农药的原则
(一)对症用药
(二)适期用药
(三)适量用药
(四)轮换用药
(五)混合用药
(六)遵守安全间隔期
(七)选择恰当的施药方法
(八)防止农药中毒
(九)彻底清洗药械
三、茶树病害防控
(一)茶炭疽病
(二)茶轮斑病
(三)茶芽枯病
(四)茶云纹叶枯病
(五)茶枝梢黑点病
(六)茶赤叶斑病
(七)茶煤病
(八)茶白星病
(九)茶饼病
(十)茶根腐病
(十一)茶苗白绢病
(十二)茶苗根结线虫病
四、茶树虫害防控
(一)茶尺蠖
(二)茶毛虫
(三)茶卷叶蛾
(四)茶蓑蛾
(五)茶细蛾
(六)茶刺蛾
(七)茶叶斑蛾
(八)茶蚕
(九)假眼小绿叶蝉
(十)黑刺粉虱
(十一)茶丽纹象甲
(十二)红蜡蚧
(十三)龟蜡蚧
(十四)绿盲蝽
(十五)茶橙瘿螨
第九章 茶叶加工
一、绿茶品质特征与加工原理
(一)绿茶品质形成
(二)绿茶加工原理
二、鲜叶采摘
(一)分品种采摘
(二)适时采摘
(三)分级别采摘
(四)采摘质量
(五)提倡机械采摘
(六)鲜叶摊放管理
三、绿茶加工
(一)炒青绿茶
(二)针形名优绿茶
(三)扁形名优绿茶
(四)条形名优绿茶
(五)卷曲形名优绿茶
第十章 茶叶包装与贮藏保鲜
一、茶叶包装
(一)包装材料
(二)包装设计
二、茶叶贮藏保鲜
(一)茶叶贮藏的基本要求
(二)茶叶贮藏保鲜的方式
三、茶叶陈化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一)茶叶陈化变质的原因
(二)预防茶叶变质的措施
附录:
附录1 有机茶与无公害茶、绿色食 品茶的区别
附录2 茶树防冻技术措施
附录3 茶园禁用和建议停用农药
附录4 茶园适用农药和防治对象
附录5 茶树主要病虫害识别图谱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