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白绢病

(十一)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的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伏革菌属;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的真菌病害。也是茶苗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生严重时,造成缺株断行。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1.症状。该病发生在茶苗近地面的茎基部,初期呈现紫褐色条斑,后变褐色,病斑上产生白色绢丝状物,并由茎部向周围土表扩展,呈网状分布,后期在菌丝中形成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由于病部树皮腐烂,影响茶苗水分和营养物质输导,致使叶片变黄凋萎,最后病株枯死(图34)。

2.发生规律。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组织上越冬。菌核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生能力,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当土壤温湿度适宜时,菌核产生白色菌丝沿土隙蔓延到邻株,也可通过雨水、流水和耕锄作业传播,并可随苗木调运感染新茶区。该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5~35℃,全年以6~8月高温季节发病最重。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茶园土质黏重、酸碱度过高、排水不良或土壤贫瘠,都可使茶树生长势减弱,从而易于病害的发生。

3.防治方法。①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育苗。②加强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抗病力。③药剂防治: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将周围土壤一起挖除,换新土后喷施杀菌剂,可选择0.5%硫酸铜溶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毒。感病茶园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喷2~3次。严重病株对发病部位进行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