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茶白星病
2025年10月12日
(八)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为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芽叶和嫩茎。新梢受害后,在芽叶上形成无数小型病斑,芽叶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用病叶制成的干茶,汤色浑暗,苦味异常,对成茶品质影响极大。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多分布在高山茶园。
1.症状。嫩叶被侵染后,初生针头状褐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直径0.2~2厘米,边缘有紫褐色隆起线,中央呈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后期数个甚至上百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大斑。叶片常畸形扭曲,易脱落。嫩茎上的病斑与叶片相似。病梢芽叶节间缩短,对夹叶增多。发生严重时,病部组织枯死(图30)。
2.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翌年春季,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在高湿的条件下,病菌生长发育,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幼嫩芽叶的气孔或叶背茸毛基部细胞入侵,2~5天即可出现新病斑。低湿多雨的春茶季节,最适宜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茶园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氮肥、管理不当等都易引发病害。每年4~5月为发病高峰期。
3.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及时、合理采摘,减少病菌侵入。③药剂防治:在春茶萌芽期至鱼叶展开期进行喷药保护,可选用的农药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天后再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