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别名橘刺粉虱。以幼虫在叶背吸食茶树汁液进行危害。危害时排泄蜜露,招致霉菌产生,诱发茶煤病。局部茶园发生严重时呈现一片黑色,新抽出的芽叶瘦小,甚至茶芽不发,不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茶树树势。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雄成虫平均体长1.01毫米,翅展2.23毫米;雌成虫平均体长1.18毫米,翅展3.11毫米。体橙黄至橙红色,体背有黑斑。前翅紫褐色,周围有7个不规则形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静止时呈屋脊状。卵长椭圆形,略弯曲,似香蕉状,有一短柄与叶背相连,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橙黄至棕黄色,近孵化时紫褐色。幼虫体扁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背面隆起,周缘有白色蜡圈,共3龄。1龄幼虫体背有2对蜡毛,粗看似2条白线。2龄和3龄幼虫体背分别有10对和14对刺。蛹体形和体色与幼虫相似,长约1毫米,周缘白色蜡圈明显,背面显著隆起,有19对刺,侧面有10对(雄)或11对(雌)刺,呈放射状排列(图66~图69)。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中旬成虫羽化,卵产在叶背面。在浙江杭州,1~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旬至越冬。成虫喜郁蔽的生态环境,常在茶树嫩芽叶上停息,卵散产于叶背凹陷处,以茶树中、下部的成、老叶叶背居多,少数在茶蓬上部叶背,常数粒至十余粒成簇。初孵幼虫一般在卵壳附近固定,后在虫体四周分泌白色蜡质。幼虫老熟后即在原处化蛹。
3.防治方法。①适时修剪、疏枝、中耕除草,增强茶园透风透光,抑制虫口数量增加。②成虫期采用黄板诱杀,每亩25~30块。③采用对黑刺粉虱有很强致病性的天敌韦伯虫座孢菌防治,使用浓度为每毫升含孢子量2亿~3亿个,在幼虫1~2龄期喷施。④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可选择的农药有10%联苯菊酯乳油5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2500~3000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