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毛虫

(二)茶毛虫

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茶毒蛾、摆头虫、痒辣子等。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幼虫体上毒毛及蜕皮壳具有强毒性,触及人体皮肤后会引起红肿、奇痒,影响正常的采茶及茶园管理。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6~13毫米,翅展26~35毫米,琥珀色。前翅除前缘、翅尖和臀角外,分布深褐色鳞片;内、外横线黄白色;翅尖顶角黄斑上有2个黑点。后翅散生茶褐色鳞片。腹末具黄色毛丛。雄蛾体长6~10毫米,翅展20~28毫米,黄褐至深茶褐色。前翅前缘、翅尖及臀角黄褐色,腹末无毛丛,其余特征同雌蛾。卵扁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白色。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厚绒毛。幼虫6~7龄。老熟幼虫体长20~25毫米,黄褐色,布褐色小点,具光泽,密生黄褐色细毛;背线暗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体背和侧面都有黑褐色绒球瘤,上簇生黄白色毒毛。蛹圆锥形,长8~12毫米,黄褐色,疏被短毛;臀棘长,末端长钩刺1束,外有黄棕色丝质茧,长椭圆形(图41~图46)。

2.发生规律。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差异较大,在浙江中北部、江苏、安徽、陕西、四川、贵州一年发生2代,云南发生2~3代,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发生3代,福建发生3~4代,台湾发生5代。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年发生3代地区,幼虫发生危害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有趋光性。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土块缝中或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

3.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在11月至翌年3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在生长季节利用幼虫常百余头群集的习性,在1~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进行灯光诱杀或性信息素诱杀。③生物防治。在幼虫1~2龄期喷施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也可用每毫升含100亿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选择无风的阴天或雨后初晴时进行喷雾防治。④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喷药,可选用的农药有15%茚虫威乳油2500~3500倍夜、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