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尺蠖

(一)茶尺蠖

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别名拱拱虫、量寸虫、吊丝虫等。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嫩茎、幼果全部吃光,致使茶丛变为光杆,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而且导致树势衰退。浙江、安徽、湖北、江苏、福建等地为主要分布区。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灰白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茶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1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有黑色小点7个。后翅有2条横纹,外缘有5个小黑点。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为绿色,后变黄绿色,再转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幼虫4~5龄。初孵幼虫体黑色,胸、腹部各节均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2龄幼虫体黑褐色,白点白线消失,腹部第一节背面具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节背面具2个较明显的深褐色斑纹。3龄幼虫茶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节背面有1个黑纹呈八字形,第八节背面亦有不明显的倒八字形。4~5龄幼虫呈灰褐色至深褐色,自腹部第五节起,背面出现黑色斑纹及双重棱形纹。蛹长椭圆形,长10~14毫米,赭褐色,臀棘近圆锥形,雄蛹臀棘末端有分叉短刺(图36~图40)。

2.发生规律。茶尺蠖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表土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1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1~6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第2代后世代重叠,全年主要危害代为第4代。7~9月夏秋茶期间受害严重。幼虫在清晨、黄昏取食最盛。成虫有趋光性。卵大多产在树皮缝隙处、丫杈处或枯枝落叶上。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入土化蛹,一般入土深度在1厘米左右。越冬蛹入土略深,为1.5~3厘米。

3.防治方法。①清园灭蛹。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②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在发蛾期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幼虫发生量。③人工捕杀。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放鸡吃虫或人工捕杀。④生物防治。对1、2、5、6代茶尺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1~2龄幼虫期,每亩喷施150~300亿个多角体或苏云金杆菌制剂1亿个孢子。⑤化学防治。茶尺蠖一、二代发生较整齐,应抓好防治。在幼虫2~3龄期喷药,可选用的农药有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0.36%苦参碱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苏云金杆菌(Bt)制剂300~5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2500~3500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在5~9时或15~20时喷施药剂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