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茶刺蛾
茶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茶奕刺蛾、茶角刺蛾等。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幼虫体上有毒刺,人体皮肤触及后引起红肿、疼痛。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为主要分布区。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16毫米,翅展25~30毫米。体茶褐色,触角暗褐色、栉齿状,栉齿甚短。翅褐色,前翅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斜纹,翅基部和端部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半透明,长约1毫米。幼虫黄绿色,共6龄,成长后体长30~35毫米,长椭圆形,头端稍大,背面隆起呈屋脊状,体背有11对、体侧有9对突起,突起上着生刺毛,在体背第二对和第三对突起间有1个绿色或紫红色的肉质角状大突起,伸向上前方。背线蓝绿色,中部有一红褐色或浅紫色菱形斑块,其前、后各连接1个小斑块,有的个体两侧各有1列红点。茧近圆形,褐色,质地较硬,大小为14~15毫米(图54~图56)。
2.发生规律。在浙江、湖南、江西一年发生3代,广西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发生3代区翌年4月化蛹,5月羽化,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1~2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及叶肉,遗留上表皮呈嫩绿色半透明薄膜状。3龄幼虫取食后,叶片上呈不规则孔洞。4龄起可食全叶,但一般取食叶片2/3后转叶继续取食。大发生时仅留叶柄,茶树一片光秃。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卵散产于茶树叶片背面中、上部近边缘处。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落叶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为3~5厘米。
3.防治方法。①清园灭茧,结合秋冬翻耕施肥,将茶树根际的枯枝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入土。②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采用灯光诱杀。③夏季低龄幼虫群集危害时,摘除虫叶。④生物防治。在幼虫低龄期喷施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每亩0.5千克兑水后为1500倍液喷雾。⑤化学防治。在2~3龄幼虫发生期喷药,可选用的农药有15%茚虫威乳油2500~3500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