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属半翅目,叶蝉科。别名浮虫子、叶跳虫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茎、嫩叶的汁液进行危害。茶树叶片受害的渐进过程有失水期、红脉期、焦边期和枯焦期。受害严重者,茶树顶部芽叶呈枯焦状,茶芽难发,无茶可采。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成虫自头顶至翅端长3.1~3.8毫米,淡绿至黄绿色。头顶有2个绿点,头前缘有1对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板上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浅烟褐色。足与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卵新月形,初步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绿色,孵化前前端可见1对红色眼点。若虫5龄,初期乳白色,后渐转变为黄绿色,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5龄翅芽伸达第五腹节,第四腹节膨大,虫体草绿色(图62~图65)。
2.发生规律。长江流域一年发生9~11代,福建11~12代,广东、广西12~13代,海南15代。长江流域以成虫在茶树上越冬,广东、广西、海南则各虫态均可越冬。一般在春季气温10℃以上时开始活动,3月中、下旬产卵,卵散产于嫩茎皮层内。第一代若虫出现后,每隔15~30天发生1代,世代重叠。每年出现两个虫口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夏茶。第二个高峰期在8月中旬至11月上旬,危害秋茶。高山茶区只有1个危害高峰,在7~9月。
3.防治方法。①及时分批勤采,可随芽叶带走大量的虫卵和低龄若虫,降低虫口密度。②在成虫期采用黄板诱杀。③湿度高的地区或季节,提倡喷洒每毫升含800万孢子的白僵菌稀释液。④化学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应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喷洒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消灭越冬虫源。春茶结束后,第一个高峰到来前百叶虫量达到20头、第二次高峰前百叶虫量超过12头时,应及时喷药,可选用的农药有15%茚虫威乳油2500~3500倍液、24%溴虫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