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品种的适制性

五、茶树品种的适制性

茶树鲜叶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已知有500种之多。除水分以外,包括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咖啡因、芳香物质、色素、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等10余个大类的化学物质。茶叶中的这些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味觉,例如茶多酚呈涩味,花青素呈苦味,氨基酸呈鲜味,咖啡因呈爽味,茶皂素呈辛辣或苦味,可溶性糖有甜味,芳香物质表现出各种特有的香气。虽然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发生许多变化,但是这些化学物质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

一般来说,茶叶中的多酚含量在15%~40%之间,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适制红茶。因为红茶是一种全发酵性茶类,依靠鲜叶中的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接触,产生酶促氧化才能形成红色。茶多酚的氧化,最先生成的是茶黄素(橙黄色),进一步氧化成茶红素(红色),氧化到最后与氨基酸聚合,形成茶褐素(暗褐色)。红茶茶汤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三者之间的比例。如果鲜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就比较容易发酵,产生更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加工的红茶品质更优良。

茶叶化学成分中的氨基酸含量是适制绿茶的重要指标,鲜叶中一般含量为2%~4%,少数品种达到6.5%甚至以上。氨基酸是一种鲜味物质,这种鲜味与适当的咖啡因的爽味相配合,就形成了绿茶“鲜醇爽口”的滋味。为了判别一个品种适制红茶或绿茶,通常采用茶多酚与氨基酸之比(即“酚氨比”)来衡量。一般酚氨比小于7的适制绿茶,大于10的适制红茶。

从茶树品种的形态学而言,毎个品种发芽迟早、芽叶的大小、芽上的茸毛多少、叶色的深浅都是不同的;而各种茶类,对于茶树品种形态学的要求也不同。凡是乔木型或小乔木型的茶树,叶片较大,叶质厚软,叶面隆起,芽叶肥壮而茸毛较多,一般制红茶品质较好;灌木型的茶树,叶片中等或偏小,发芽密度大,芽叶大小中等,一般适制绿茶;小乔木型的茶树,叶片中等,叶面较平,芽叶较肥壮,叶色较深,茸毛较少,一般适制乌龙茶。品种之间发芽有早有迟,早茶品种一般适制名优绿茶。

茶芽和嫩叶的色泽有淡绿、绿、深绿、黄绿、紫绿、白、黄等多种,深绿、绿、淡绿色的芽叶,适制绿茶;黄绿或微紫色芽叶适制红茶;浅黄绿色或绿紫色的芽叶适制乌龙茶。

茶芽上的茸毛多少,可作为成品茶质量的重要标志,除龙井扁形茶外,一般认为茸毛多的比茸毛少的要好,因为茸毛本身是富含原生质体的单细胞,而原生质体含有较多的茶多酚、氨基酸、有机酸、咖啡因和羰基化合物,有利于成品茶品质的形成。

茶芽梢的嫩度是芽叶各种理化性状的外在综合表现。嫩度好的芽叶,在叶片中的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品质较好;芽梢粗老,含纤维素较多,可溶性物质较少,品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