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茶蓑蛾

(四)茶蓑蛾

茶蓑蛾属鳞翅目,蓑蛾科。别名茶袋蛾、小袋蛾、小窠蓑蛾等。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并筑造护囊咬取小枝干。种群数量大时可将叶片、小枝全部咬成秃枝,影响产量和树势,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雄蛾体长11~15毫米,翅展20~30毫米,深褐色,触角栉状,前翅沿翅脉色深,近外缘有2个近长方形透明斑。雌蛾无翅,蛆状,体长12~16毫米,头小,胸腹部黄白色,腹部肥大,后胸和腹部第七节各簇生一环黄白色绒毛。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宽约0.9毫米,乳黄色。幼虫共6龄,少数7龄,成长后体长16~26毫米,头黄褐色,具黑褐色条纹斜置并列。胸、腹部肉黄色,背部中央色较深,胸侧有2条褐色纵纹,各腹节有4个黑色小突点,排成八字形。蛹长11~18毫米,咖啡色,腹末有2枚短刺。雄蛹较小,具翅芽与足;雌蛹较大,蛆状。护囊纺锤形,枯褐色,丝质,长25~30毫米,囊外缀贴断残枝梗,纵向排列紧密,较整齐(图49)。

2.发生规律。年发生代数各地略有差异。贵州一年发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1~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以3~4龄幼虫或老龄幼虫在枝叶的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6月下旬幼虫孵化,全年以7~8月危害较重。雄蛾有趋光性。雌蛾产卵于蛹壳内,刚孵出的幼虫留在护囊内,取食卵壳,1~2天后自母囊排泄孔涌出,迅速爬上枝叶,或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到附近茶丛,开始营建护囊,随着虫龄增大,护囊也渐大加长。由于幼虫活动性小,当一丛茶树食尽后,便向四周扩散转移,常形成危害中心。一般以失管茶园、靠近荒山的茶园受害较重。

3.防治方法。①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②人工摘除护囊,集中烧毁。③生物防治。在幼虫1~2龄期喷施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④化学防治。在幼虫低龄期喷药,可选用的农药有15%茚虫威乳油2500~3000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