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红蜡蚧

(十二)红蜡蚧

红蜡蚧属半翅目,蜡蚧科。别名脐状红蜡蚧,俗称蜡子;由于雌成虫体色呈玫瑰至紫红色,故亦称作胭脂虫、红虱子。以若虫和雌成虫固定在枝、叶上吸汁进行危害,并诱发茶煤病,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稀少,危害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南茶区发生较多,屡有局部成灾。

1.形态特征。雌成虫紫红色,椭圆形,背部稍隆起,气门洼很深。蜡壳红褐色至紫褐色,老熟成虫蜡壳背面中央隆起成半球状,顶部凹陷似脐状,两侧共有4条弯曲的白色蜡带。雄成虫暗红色,口针及单眼黑色,触角淡黄色,细长。前翅白色半透明,沿翅脉有淡紫色带状纹。足及交尾器淡黄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卵椭圆形,两端稍细,浅红色,长约0.3毫米。初孵若虫体扁平,椭圆形,前端略宽,红褐色,触角6节,腹末有2根细长尾丝。2龄若虫稍突起,紫红色,周缘有细毛。3龄若虫长椭圆形,触角增长,蜡壳加厚,呈玫瑰红色。雄若虫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8个角状蜡突。雄蛹长约1.2毫米,紫红色,长椭圆形,翅、足及触角明显紧贴体外,尾针较长。蛹外介壳同2龄若虫,长圆形,具角突(图72)。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孵化,1~3龄若虫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至8月下旬。雌成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约1个月,产卵后即在蜡壳内死亡。若虫孵化后成批爬出母体介壳,沿枝干向树上爬行,或借风力、人畜携带传播,待觅得适宜的枝叶部位后定居,2~3天后开始分泌蜡质,虫体逐渐增大,蜡壳也随之加厚、增大。在叶片上以叶面虫口居多。

3.防治方法。①合理施肥,采留结合,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逆能力。②对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应进行重修剪,促进茶树通风透光,减轻危害。③冬季采用4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均匀喷雾,减少越冬虫源。④在虫卵孵化盛末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的农药有99%矿物油100~150倍液、24%溴虫腈悬浮剂1500~1800倍液、10%氯氰菊酯5000~6000倍液、10%联苯菊酯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