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芽枯病

(三)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为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春茶幼芽和嫩叶,导致病芽生长受阻,使春茶减产。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为主要分布区。

1.症状。病斑初期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斑点,然后扩展呈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以叶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叶萎缩不能伸展。最后变成黑褐色枯焦状,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图25)。

2.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茶萌芽期(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春茶盛产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5~25℃、湿度大时发病较重。6月中旬以后,当气温达到29℃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本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仅在春茶期发生。凡是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体营养,增施有机肥。②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减少病菌侵染,可减轻发病。③药剂防治:在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1次,可选用的农药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