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茶蚕
2025年10月12日
(八)茶蚕
茶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别名茶狗子、无毒毛虫、茶叶家蚕等。以幼虫互相缠绕在茶枝上取食叶片危害。种群密度大时可将叶片食光,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我国名茶区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雌蛾体长15~20毫米,翅展40~60毫米。体棕黄至暗棕色,略具绒状光泽。头顶白色,触角栉齿甚短,似丝状。翅棕褐色,前翅有3条暗褐色横纹,中央有一黑点,翅尖镰钩状。雄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6~34毫米,体翅棕褐色,前翅线纹不明显,翅尖平直。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深黄色至黄褐色,有的紫色,常数十位成2~5行排列于中上部叶背。幼虫共5龄,成长后体长38~60毫米,各节有黄白色纵纹11条、横纹3条相互交织,构成方格形斑块。蛹长纺锤形,暗红色,翅芽伸至第四腹节近后缘处。蛹茧丝质,灰褐或棕黄色,外粘有枯叶碎片或土粒(图60~图61)。
2.发生规律。浙江、安徽、江西一年发生2~3代,福建、台湾3~4代,广东、海南4代。一般以蛹在土表、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2代区幼虫分别在5~6月、8~10月发生。3代区幼虫分别在4~6月、6~8月、9~10月发生。幼虫有群集性,先在叶背取食,3龄后在茶枝上缠绕成团,大量蚕食叶片,并逐渐分群,老熟后爬至茶树基部枝干分杈处、落叶下或浅黄土中聚集结茧化蛹。雌蛾笨拙,雄蛾善飞翔。
3.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群集幼虫。②结合冬季清园,将茶树根际枯枝落叶埋入土中灭蛹。③幼虫幼龄期喷施苏云金杆菌或茶蚕颗粒体病毒,或在3龄前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药剂选用可参照茶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