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的历史
茶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至今已有近五千年。茶树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西南部,并逐渐在囯内和国外传播。早在公元前2780年,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上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和“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的记载。在远古时期,茶叶作为药用价值而被人类所利用。从汉代开始,饮茶的记载陆续岀现在史书中。到唐宋时期,茶树已经成为中国南部地区种植面积很广的一种作物,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随着茶树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饮茶的习惯逐渐由上层的宫廷贵族扩大到民间,茶叶的主要用途也由药用扩大为饮用,饮茶的风气已经十分兴盛。生活在中唐时代的陆羽,在公元758—775年期间三易其稿,写成《茶经》。该书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种茶、制茶、煎茶、品茶的方法,是茶文化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作“茶圣”。《茶经》的作用得到了中国甚至世界的肯定。
公元1578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完成了他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对茶进行了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由此,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认识日渐普遍。
随着茶叶的制作与烹饮的不断发展,到清代,清人陆廷灿按照《茶经》的体例撰写了《续茶经》,记述了茶事的发展。《续茶经》大约成书于1734年,目次也依照《茶经》分为十章,收罗了从唐代至清代有关茶的产制、烹饮等资料并对其加以摘要分录,征引繁富,是古典茶学的集大成著作。
茶叶的种植区域从中国向国外传播最早是在唐代,先传向日本,再传到韩国,明末时期的16世纪传向中亚和欧洲,继而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
1930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分设茶作和蔗作两个学科,拉开了“茶学学科”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二级学科的序幕,正式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1940年,复旦大学创立茶叶专修科,成为我国在高等学校中独立设置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十余所高等农业院校相继设立了茶叶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茶学本、专科生,到60年代招收茶学硕士研究生,80年代招收茶学博士研究生,茶学学科逐步壮大,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茶叶之所以能被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接受和喜爱,是因为茶叶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证明,饮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过敏、杀菌、抗病毒、增强肠道免疫、增加白细胞数量、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预防神经退化性疾病等多种功效。目前虽然对抗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还尚未完成,正在进一步研究改进,但国内外已经接受饮茶有益于健康的观念。茶不是药,但饮茶可以减轻和预防许多人体的疾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在现代社会,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休闲、以茶寄情、以茶养老的茶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茶艺、茶道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扩展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品茶追求着宁静、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修身养性的美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