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游、永叔词品
原文
梅圣俞《苏幕遮》词(75):“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76)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专学此种(77)。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78):“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79)
译文
梅尧臣《苏幕遮》一词有:“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熙载说:秦观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我认为,冯延巳《玉楼春》一词有“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句,欧阳修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
评析
秦观词和欧阳修词的区别在哪里呢?也许可以从这两句词里看出端倪。
“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时至暮春,花事渐了,梨花飘落如雪,不仅如此,这也是一天里的黄昏,太阳渐向西山,余晖斜照在萋萋碧草之上,迷迷茫茫,如烟如雾,春草的翠色因此渐渐凝重起来。词里表达的思念,通过暮春黄昏一川烟草来寄托,虽然忧伤迷惘,却是一副优美的画卷,是美丽的忧伤。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句子里并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但我们从“落尽”“春事了”“斜阳”“和烟老”看到了落寞和惆怅,这也是秦少游词作的特点:境界幽微婉约,虽不直言情,却融情于景,且情感细腻深挚。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芳菲次第长相续”是写景,“自是情多无处足”是写情,虽然同样是情景相融,却泾渭分明,缺乏了一种细腻的感受。从情感的角度讲,前者三个短句的情感是渐进的,一句比一句沉重;而后者则是反复回旋的,多了一重自我安慰。这大概也是秦与欧的不同之处了。
追源溯流是王国维撰述词话的基本方式之一。此则词话中,王国维通过论证冯延巳对欧阳修的影响以及梅尧臣对秦观的影响,说明词风的传承。王国维从刘熙载对秦观师法梅尧臣的分析中受到启发,进而具体分析欧阳修对冯延巳的师法特色,这也意味着刘熙载的论词方式对王国维有直接影响,是王国维词论的重要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