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境,最为凄婉
2025年08月10日
二十九 秦观词境,最为凄婉
原文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101)。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尤为皮相。
译文
秦观词作的境界,最为凄凉婉转,写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词句时,就变得凄厉惨淡了。苏轼欣赏他这首词作的最后两句,只是看到了表面而已。
评析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作于郴州旅舍,大约是绍圣四年(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了解了词作的背景,我们便不难理解秦词为何由“凄婉”而“凄厉”,虽然“凄厉”有一种鬼气,用在这里过分了些,但因有杜鹃啼血的典故在,王国维的说法还是有依据的。
王国维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批评了苏轼对“郴江”两句的偏爱。但“皮相”云云,不免唐突。《冷斋夜话》中记载:“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轼之所以偏爱“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是因为他在读此诗时恰逢贬谪,处境与秦观相似,而以郴江、郴山喻遭贬人的离别,语淡而情深。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包蕴丰富,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称赞其为“千古绝唱”,王国维责苏轼为“皮相”,似欠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