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题而诗词亡

五十五 诗词有题而诗词亡

原文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201)《草堂》(202)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203)

译文

《诗经》三百篇、《古诗十九首》,五代、北宋的词,都是没有题目的。其实并非真的没有题目,而是词中的旨意,无法通过标题道尽。自《花庵词选》和《草堂诗余》开始,对每一首词都拟一个标题,甚至将古人原本没有标题的词作也加了标题。这就如同欣赏一幅绝好的山水画,却一定要说这是某山某河,这样妥当吗?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但对于才学一般的人来说,很少有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并且主动奋起有所超越的。

评析

此则看似讨论诗词有题与无题的关系,实际上是强调“意”的“深远之致”问题,仍可回到诗词言外之意的话题中来。王国维认为《诗经》《古诗十九首》、五代北宋之词都无题,这种“无题”并非是没有主旨,而是无法找到能概括内容的题目,或者说勉强立一题目,反而将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厚意味限制住了,所以王国维说诗词的无题是因为“不能以题尽之”的意思。因为诗词语短情长,其意蕴以带有开放性和联想空间为上。所以王国维主张诗词的“无题”,不仅仅是强调有题无题的形式问题,更是在强调一种属于诗词特有的文体韵味。

王国维认为读诗读词,就好像看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观者但凭想象,感受其山水之形、山水之美就足够了,不一定要明确指出具体是某山某水。王国维的这一理念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其实点名某山某水,同样也不妨碍有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观众去联想到更多的审美空间。只是“中材之士”往往会受这种有题的情况局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