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宇宙人生
原文
诗人对宇宙(216)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217)。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进入其内深入体察;又要出乎其外,高瞻远瞩。进入到它的里面,才能描写它。抽身于其外,才能观察它。进入到它的里面,才会因此而有生气。立足其外,才会因此有高情雅致。周邦彦能进去宇宙人生的里面,却不能出乎其外。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况都没有梦见过。
评析
王国维在三种境界说中,对之前提出的“赤子之心”一说做了相应的补充,并且通过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名句,强调了后天修养的重要性。在此则词话中王国维又提出了“出入说”,而其求真、求深、求远的宗旨,意味着“出入说”是创造境界的重要途径。
王国维认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那么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时,都应该能够做到既能入,有能出。“入”是前提和基础,所谓“入乎其内”,并不是指浮光掠影的浏览和浅尝辄止的体会,而是要由表入里,入乎宇宙万物和人生思想情感之深层。唯有能入,才能充分观察宇宙万物和人生最本质和最深刻的东西,才能为文学创作提供最为丰富、鲜活和生气勃勃的情景素材,描写真实的宇宙人生。“出”是在“入”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升华。“出”是超越宇宙人生的具体形态,不被现实所拘束,以旁观者的眼光、以一种审美的心胸去审视被观之物,细品分析宇宙人生,从而观照、演绎出宇宙人生之普遍性的意蕴。
所以,“入乎其内”是求实,是体验,唯有求实与体验才能写出审美客体的精神气象;“出乎其外”是务虚,是超越,唯有务虚与超越才能突破外物之所限,将意境向深沉广大方面拓展,才能将审美观照后的高远之致抽象表达出来。如此看来,王国维的“出入说”概括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极具锐眼和理论张力。
不过,“出入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此之前周济就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观点。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从治史的角度提出过“善入”与“善出”学说。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也从“顺生”的角度也提出过“入乎形内,出乎形外”的说法。由此可见“出入”之说在当时已成为词家们关注的热点。王国维的“出入说”并非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他的“入世”与“出世”是建立在诸家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它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体验和思维过程,予以更精当、更深刻的提炼和概括,也因此,其“出入说”的学术影响也就更为深远。